top of page

2015年八月上海道藝春秋畫展

導覽剪影

此回畫作的展出,主辦單位安排五種方式導覽。第一、學會派出的六位師資,進行團體專業解說;第二、和行講堂義工個別說明;第三、訪客自由參觀;第四、QR code線上語音聽導;第五、現場視聽區看解。來到展場的訪客,或能租借耳機加入團體解說,或可請教義工個別說明,或可自由觀賞、坐聽與掃描二維碼線上語音聽解,無不方便應機。

五日下午,趁著訪客不多時,為義工們導覽《地獄變相圖》。原本依著展櫃解說,在學長的提議下,大家坐下就著畫冊一一過圖說明,如此兩個小時畫冊還未過半。後半部直到七日下午,才由東煜老師接續說盡。就展間所見,感覺大眾對於《地獄變相圖》的向望最渴求,即便一時無法說盡,亦有人再三入場聽解,甚而於假日攜家帶眷來訪,顯見畫作直能教化人心移風易俗。

六日上午臨時獲得通知,有來自北京的央視第四台(中文國際)導演,以個人身分來參觀畫展,希望了解畫中所呈現的禮制,特別是八佾舞這一部分。為此特別就《杏壇學行》、《學琴師襄》、《問禮老聃》及《孝經圖》「聖治」與「感應」兩章,就其中的舞樂及禮器作解說。禮器是古代貴族於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分、等級與權力。商周時期,禮器高度發展成為「禮治」的象徵,用以調節王權內部的秩序,從而維護社會穩定。此時的禮器包括玉器、青銅器及服飾。玉禮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銅禮器(又稱彝器)種類數量眾多,工藝精美最為重要,種類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飯的簋);酒器(如飲酒器爵,盛酒器尊、壺);水器(如盥洗器盤與匜);樂器(如鐘、鐃);雜器(罐、箕形器、方形器)。進入秦漢後期,社會混亂、禮崩樂壞,禮儀文明難以為繼,從而使青銅禮器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末後,其訪談於江師,似有意將此製作節目,便要待緣而定。

六日下午,排訂「第二屆兩岸四地中華傳統文化青年學術研習營」兩百多位學員參訪,受限於耳機器具數量,故區分八組分兩路輪流各導導三十分鐘。雖是如此規劃,但上場後便渾然忘時,顧自地從頭說到底,而願聞其詳者,也自然圍攏過來。此時義工也發揮功效,分散於各處加入說明,使得觀者能無遺憾。學員在參與《群書治要》研學後來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特有感受,也算是研學經義後的一場道藝饗宴。

七日小週末,人數未若前兩天那麼多,上午六人分頭領著義工為其深入解說,一時展場上各據一隅,幾回的說解下來,雖然得以利益他人,但實際上最受惠的還是自己,更能深刻體悟道氣於文化傳承中的重要。

下午,召集了年輕的導覽女義工座談,她們皆是在學的學生,包括兩位大專生、兩位國高中生,有人住在上海,亦有人來自陜西,全都是主動報名參與。此回無緣到上海進行先期的培訓,故僅將畫作簡易說明及相關資料傳送參考,而他們竟將資料背得滾瓜爛熟,其用心實在令人讚歎。我們的解說所以令其驚豔,除了嫻熟江師的背景外,更在於對每一畫作都進行了歷史文化層面的探索,所以能夠如實地將內涵說出。其實,這也是座談所要傳達的-「導覽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即便口條再好,離題就無以見精髓。

八、九兩天為假日,人潮再度湧現,也見到許多老面孔,有人甚至連來三天聽解。有位先生問:「這一圈要講多久呀!」我答:「也可以說上十個小時。」這是自誇嗎?其實是畫作的內蘊太豐富了。通常上下午帶一團導覽,散場時不是午飯已屆,就是館方催促著將閉館;每回兩個多小時的導覽無法說盡,故而有人連著上門來,甚且預約著「明天見」。有位女士下午早在門口守候,見到一行人來到展場,順手遞上一盒喉糖,說:「這送給你們潤喉,老師們太辛苦了。」這真是讓我們失聲也甘願呀!多日過後,導覽接受點單,這除了是對自身有信心外,也是要隨眾應機。接團時先問:「你們最想聽哪一部分?」凡是所提的,我們就可以立即帶解滿足所求。《地獄變相圖》區經常堵塞,像是班機排隊等待起航,一旦人潮前進些,起頭處又補上人頭了。會場中可以見到許多好學的景象,諸如:緊迫盯人如影隨形、奮筆疾書拚命記寫、見疑發問舉例求證、拍照錄音反覆聽學等。這些對文化遺落後的渴求,豈是身在福中的學子所能了知的。

作者
最新文章
文章搜尋
關注我們
  • Facebook Classic
  • Google Classic
  • YouTub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