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生平簡述(下)
一生才情高材生
獲殖能障聖道法
舉一反三億履中
廬墓六年見真情
子貢見地
見地是對人生、宇宙環境具有決斷性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思想體系與見識,我們可將子貢見地分成能知聖德、能揚聖德和依禮知吉凶禍福三個部分。
一、能知聖德 《韓詩外傳卷八》,子貢答齊景公讚夫子
齊景公問子貢說:「先生的老師是誰呢?」子貢回答說:「是魯國的仲尼。」齊景公問:「仲尼是位賢者嗎?」子貢回答說:「他是位聖人,何止是賢者?」 齊景公笑著問:「他的聖德如何呢?」子貢說:「不知道。」
齊景公生氣變了臉色說:「一開始說他是聖人,現在又說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意思?」 子貢說:「微臣一生頭上都頂著天,不知道天有多高;一生腳都踏著地,也不知道大地有多麼廣厚。假使微臣侍奉仲尼,就好像渴的時候拿起水壺和勺子,到長江和大海飲水,將肚子喝飽後就離開了,又哪裡知道長江和大海有多麼深呢?」 齊景公說:「先生對於仲尼的稱譽,是否有點太過了吧?」
子貢說:「微臣哪裡敢說太過分的話呢?還擔心說的不及實情呢。微臣讚美仲尼,就好像兩手捧著土,將它附著到泰山上,泰山不會因此而變得較為雄偉;微臣不讚美仲尼,就好像用兩手從泰山上扒些土下來,對泰山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齊景公說:「真好啊!真的是這樣嗎!真好啊!《詩經》上說:『連綿不斷聲勢壯盛,無法推測也無法勝過。』」
二、能揚聖德 《史記貨殖列傳》,助夫子名聲揚於天下。
孔子的名聲所以能布滿天下,要歸功於三人:子貢、冉有、司馬遷。子貢在夫子在世時或過世後,反覆傳示孔子的正道給世人認識,這就是所謂得到子貢情勢(或形勢)上的幫助,而使孔子名聲更加顯著呀! 冉有則是因魯哀公十一年,率領魯國對抗齊國,打了勝仗,季康子因而問其軍事本領是天生的?或是學習而來?冉有答學於孔子,並說服季康子以重金禮聘、光榮地將孔子迎接回到魯國。司馬遷於〈孔子世家贊〉中,引《詩經‧小雅‧車轄》中的詩句,讚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將孔子視為聖人中的聖人。
三、依禮知吉凶禍福 (一)《左傳》定公十五年,觀邾隱公朝見魯定公,依禮知吉凶禍福
魯定公十五年春天,邾隱公到魯國來朝見,子貢在旁觀禮。邾隱公拿著玉高高地舉起(仰著臉);魯定公低低地接受玉(俯著臉)。子貢說:「用禮來看待這件事的話,兩位國君都有即將死亡之相。禮,是死生存亡、吉凶禍福的本體,舉止或左或右,或揖或讓,或進或退,或俯或仰,可從其中選取判定;而朝會、祭祀、喪事、戰事,也可從禮上觀察得知。現在正月兩國互相朝見,卻都不符合禮的法度,說明兩位國君的心裡已經沒有禮了、已正朝向敗亡之路。朝會這樣美好的事不合於禮,兩位國君又怎麼能夠久長呢?邾隱公姿態高仰是驕傲的表現;魯定公低俯是衰微之狀。驕傲則接近動亂,衰微則接近疾苦,魯定公是主人,大概會先死吧!」
同年夏天,定公果然先亡,孔子說到:「不幸被子貢言中,子貢太多話了。」
(二)《左傳》哀公十六年,預言魯哀公不得歿於魯
魯哀公十六年夏天,孔子死。魯哀公致悼辭說:「上天待我不仁呀,不願留下一位國老給我,讓他保護我,使我一人居於君位,孤獨無依地處在憂愁焦慮之中。嗚呼哀哉尼父(對孔子的尊稱)!我沒有可做為自己效法的榜樣了。」子貢說:「國君大概不能在魯國善終吧!夫子曾說:『禮儀喪失就要惑亂,名分喪失就有過錯。失去意志是惑亂,失去身分是過錯。』活著不能任用,死了又致悼辭,這不合於禮;自稱『一人』,這不合於名分(因為魯哀公非周天子不可如此自稱,此為僭越)。國君兩樣都喪失了。」 哀公失禮、失名,子貢斷其「不得沒於魯」。十一年後,哀公想藉諸侯之兵以去三桓,至越請師,終於客死。這又應了子貢的預言。
(三)《禮記檀弓上篇》言「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
孔子亡故後,門人無法決定該穿哪一種喪服,問於子貢。子貢說:「以前夫子在顏淵亡故時,像死了兒子一般哀戚,但沒有穿喪服(服心喪);子路亡故時,夫子也如此。現在就請大家對於夫子亡故,像死了父親一樣悲痛,但沒有穿喪服吧!」子貢於是要同學們依老師為顏回、子路服心喪的行誼而行,這顯示出子貢的見地。
子貢經商
一、善於賺錢 (一)《史記貨殖列傳》 子貢曾學於仲尼,離開後到衛國做官,以囤積和買賣的方式(廢著鬻財),經商於曹國、魯國之間。孔子七十多個學生中,以子貢最富饒有錢。
(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貢善於做生意,隨著時節供需的情況來轉手獲利(好廢舉,與時轉貨貲)。他愛宣揚別人的長處,卻也不隱匿人家的過失。不只一次幫助魯、衛兩國解除困局。擁有千金財產,晚年死在齊國。
二、善於用錢 (一)《史記貨殖列傳》
子貢坐著四馬並轡齊頭牽引的車子,帶著束帛禮品,到各國訪問,接受諸侯們的聘問宴請。所到之處,各國國君皆對他只行賓主之禮,不行君臣之禮(表以平等之禮相待,平起平坐)。
(二)孔子周遊列國一應所需,幾乎都由他供給。 例如:魯哀公四年(西元前四九一年),吳國軍隊攻伐陳國,楚國出兵援救陳國,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 孔子準備前往拜見回禮,陳國、蔡國的大夫惟恐楚國重用孔子以後,將危害他們,於是就共同調發士兵將孔子圍困在野外,以致斷絕了糧食。 孔子受困於陳、蔡之地,跟隨的人七天吃不上飯。子貢拿著攜帶的貨物,衝出重圍,與村民換得到一石米。 後來,隨從的弟子仍然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於是孔子派子貢到達楚國。 楚昭王興師動眾迎接孔子,孔子得以脫身。子貢不但找來了救兵,也賣了一批貨物,讓老師與同學們在途中一解困頓,風風光光的前往楚國。 由此可知,子貢是一位有福的人,福蔭後世,至今端木氏子孫傳有八十八代,如東吳大學前校長端木愷,是子貢的後代。
三、結讚 由《史記貨殖列傳》演變而得的商店對聯:「經商不讓陶朱富,貨殖何妨子貢賢」,前句指子貢賺錢經商絕對不輸陶朱公范蠡,未免俗氣;但下一句指子貢賺錢、用錢皆有道,實為商道的代表人物,一般人經商何妨像子貢那般賢能,此言高明。
子貢識人(論師兄弟)
《孔子家語弟子行篇》品評十二同門,夫子笑笑相許 子貢在衛將軍文子的一再要求下,始對其師兄弟的德行,
略加評介。而子貢既然已經和衛將軍文子說了,到魯國拜見孔子時說:「衛將軍文子向我問其他師兄弟們的德行,不只一次而是三次,我婉言謝絕了,可是沒有得到他的同意,只好就我所親眼目睹的告訴了他,不曉得是否說對了?請您告訴我。」孔子說:「你說說吧!」子貢便把他對衛將軍文子所說的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聽了笑著說:「子貢,你在排列人物的先後次序啊。」子貢回答說:「我怎敢談得上知人哪!這是我所親眼看到的。」孔子說:「的確如此。」
子貢善學(好問而學)
子貢問孔子說:「從前齊景公請教您該如何辦政治,夫子說:『辦政治的要點在節省財用。』魯哀公請教您該如何辦政治,您說:『辦政治的要點在教育臣下。』楚大夫葉公請教您該如何辦政治,先生說:『辦政治的要點在使近者喜悅,遠者來歸。』三個人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而您回答得如此不同,難道辦政治有不同的要點嗎?」
《孔子家語辨政篇》由夫子之答齊景公、魯哀公、葉公而問政
孔子說:「因為各有不同的情況啊。齊景公治理國家,亭臺樓閣建築得太奢侈了,打獵時所圈的土地太大了,聲色之好,沒有一刻停止過。一個早上就賞賜了三個能夠容納一千輛車子的采邑,所以才說:『處理政務在於節省財用。』魯哀公有孟孫、叔孫、季孫三個權臣,他們在國內結黨營私,以愚弄其君主;在國外則抵制別的諸侯國來的客卿,以蒙蔽君主的眼睛,所以才說:『處理政務在於教育群臣。』至於楚國的地方大而都邑小,民眾懷有離散之心,沒有願意在那裏安居樂業的。所以才說:『處理政務要使近處的人喜悅,遠方的人歸附。』這就是針對三人不同的情況,答以處理政務不同的方法啊。《詩經》上說:『經過長期的喪亂,已經民窮財盡了,可是上面從來沒有給民眾一點救濟呀!』這是感嘆奢侈浪費因而造成的禍亂啊。又說:『那些阿諛逢迎的小人,既不供奉職守,只是給君主造成禍害。』這是諷刺奸臣蒙蔽君主所招致的禍亂啊。還說:『在喪亂中有離散之憂,有死亡之痛,到底要逃到哪裡去呢?』這是嗟嘆離散所造成的禍害啊。仔細考察這三方面的問題,難道政務上所要解決的困難,可以用同一種方法嗎?」
子貢風義(師生情)
《史記孔子世家》:「孔里」之由
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邊上。弟子們都在心裡為老師服喪三年,三年的心喪服完,大家在道別離時,又都面
對而哭,每人還是很哀痛,有的就又留下來。子貢甚至在墓旁搭了房子住下,守墓一共守了六年才離開。弟子以及魯國的其他人,相率到墓旁定居的有一百多家,因而稱那個地方叫「孔里」。魯國世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者們亦在孔子墓旁講習禮儀、舉行鄉學結業考校的飲酒禮,以及魯君祭祀時的比射儀式等。孔子的墓地有一頃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所住的房室,後來就地改成廟,收藏了孔子生前的衣服、冠帽、琴、車子、書籍,直到漢朝,二百多年來都沒有廢棄。漢高皇帝劉邦路過魯地,用了大牢之禮祭拜孔子。諸侯卿相一到任,常是先到廟裡祭拜之後才正式就職視事。
《孟子滕文公上篇》:主辦夫子之喪 從前孔子死了,三年之心喪,為期已滿,門人整理行裝,將要歸去,進來向主辦喪事的子貢作揖告辭,大家想起孔子,又相對哭了一回,都哭得不能成聲,然後各自離去。子貢送別了眾人回來,就在墓地上造了一間小屋,獨自住了三年,然後歸去。
由以上六個面向的分析,我們得以一探子貢的才幹與風采,無論是具通情達理又犀利精準的口才、能為國家外交出使、獲取資源挽救國運;或是擁有對人生、宇宙環境具決斷性且正確的價值觀、思想體系與見識,而知道入世趨吉避凶的道理,更因此能彰顯夫子的德學,使夫子揚名天下;最終子貢雖不能接受文化傳承的天命,貨殖營利,卻能善用財富護持正道得以延續,並每每億度事理都能合於中道;又善於識人,並透過善巧地提問將夫子許多深層內斂的涵養傳於後世;最後為夫子廬墓守喪六年,更非常人所能及。子貢的確是我們現代人學習中華文化最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