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孔德成先生主持之兩次修譜工作


課程簡介 孔氏譜系從春秋記錄至今,是金氏世界紀錄中「世界最長的家譜」,卷秩繁浩,黃啟書教授將為我們解說孔德成先生所主持的兩次修譜工作。

講者簡介 黃啟書先生,臺大中文所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教授。授課領域為國學導讀、國文領域、四書、史記、應用文及習作、尚書等,研究專長為漢代學術思想、孔廟禮典、經學史、應用文。曾親近孔德成先生,對於孔先生所主持的兩次修譜工作,有深入的研究。

一、前言   孔德成先生百歲冥誕在即,啟書忝為先生晚年課堂之學生,對先生的印象皆是課堂上的諄諄教誨,以及宴席間的談笑風生。今承孔子協會不棄,囑我向諸君分享記憶中的孔先生,甚感無上榮耀。然協會所指派題目實非啟書所能詳悉,既恐辱奉祀官及協會諸君重託;復浪費座上諸君寶貴時間。受命迄今,忐忑未寧。惟念昔日孔先生殷殷提攜,與奉祀官慨邀之情。啟書勉力為之,尚祈在座諸君不吝指正。   德成先生二次修撰《孔子世家譜》諸事:第一次修譜為先生少年時,承母命集族中長老所修撰,告成於民國廿六年(一九三七),後人稱此譜為《民國譜》;第二次修譜為授權堂弟孔德墉,召集廿二名近支德字輩兄弟商議修譜,告成於民國九十八年(二○○九),今稱此譜為《新續譜》。汪士淳先生所撰《孔德成先生傳》及孔德墉等人,皆略有述及,此外文獻難徵。以有限材料,恐無法講述三小時的內容。第觀此次百年紀念展導覽人員暨義工培訓課程進行至今,尚未著墨在聖裔源流的歷史上。故以下即由譜牒、聖裔、德成公修譜等數方面述之。

二、譜牒編修 (一)修譜的需求   有血緣而有親屬,親屬繁而成宗族,宗族昌而務修譜。修譜可以「詳世系,聯疏親,厚倫誼,嚴冒亂」。關連到的是一連串的政治、經濟乃至於教育的分配。因此當宗族愈繁,牽涉的權力資產愈豐,或發生重大親族分疏事件時,就益發有修譜的必要。從宗族與血緣的發展論,所有姓氏宗族理應皆有修譜的需求。但自殷商以來繼承制度的發展與封建禮制成形,帝王皇族乃至於顯宦豪門為辨析其權益利害,對譜牒的需要,自然勝過一般姓氏與常民。   中國傳世最早且體例完備的史書,當屬西漢司馬遷所撰《史記》。其以十二〈本紀〉記錄帝王世系以及國家大事,但仍別立了三十〈世家〉載錄周、漢之諸侯各國事蹟。〈太史公自序〉云:「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即天子與諸侯因血緣與功業的關連,共同維繫了家國政治與社會的穩定運作,此固然因於周代與西漢前期的政治實況。但〈孔子世家〉特稱:「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脩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是知:即便孔子無如諸侯之貴;但其於文化傳承與發揚的貢獻,與功侯將相者相較,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史記‧孔子世家》可謂明顯載於史載中曲阜孔氏的第一個譜牒。

(二)修譜的方式。   修譜一如修家廟,過於疏簡,則有散失難復之虞;但若過於繁密,既耗人力物力,更失謹慎崇敬。因此修譜除考量一定需求外,亦多有一定的間隔時間。如清康熙廿一年《孔子世家譜》(後簡稱《康熙譜》)修譜條規:「家譜限六十年一大脩,三十年一小脩。大脩以甲子為期;小脩以甲午為期。」據《民國譜》孔傳堉(家庭族長)序稱,此乃明代弘治二年首次重修時,六十一世弘泰公所定。但此後因種種因素,未必皆能依循此規。   修譜,乃宗族運行的公共事務。一般氏姓,多由宗族之長老倡議與公決,再則請大宗或長老主持,徵選本族士人從事編纂、謄抄、採錄等實質工作。非不得已,不倩他姓。至於序跋之類,求諸達官顯要或本姓異支之名儒,則無可厚非。孔氏家族中早期傳有的手抄族譜,然譜序不清。唐代黃恭之《孔子系葉傳》,惟記承襲一人,其餘多有疏漏不足之處。北宋神宗元豐甲子(一○八四)孔宗翰《闕里孔氏譜》序即云:「家譜之法,世次承襲者一人而已,疎略之弊,識者痛之。蓋先聖之沒,於今千五百年,宗族世有賢俊,苟非見於史冊,即後世泯然不聞,是可痛也。……宗翰假守豫章,恩除魯郡。將歸之日,遽以舊譜,命工鏤板,用廣流傳。或須講求,以俟他日。」孔宗翰所編宗譜,時任衍聖公之孔宗願是否參與,不得而知。但如明弘治年間重修,即由孔弘泰以衍聖公身分監修。以下如天啟、順治、康熙、乾隆乃至民國等時重修,無不以衍聖公領銜。倡議者,則常為家族長老或曲阜知縣。孔氏家族的族長是由大宗主衍聖公委命派任,凡族長一人、林廟舉事一人、每戶設戶頭,佐一戶舉。如《民國譜》家庭族長孔傳堉自陳:「民國戊辰秋,余與族人憲瀅、繁樸倡修合族大譜,請於宗子。宗子韙之,於是敦請族彥,推請臨時職員,相與從事籌備焉。」至於曲阜知縣,漢末以來皆用孔氏世職宰治,蓋不使他姓統攝聖人子孫,以示殊榮。明初除由大宗襲封衍聖公,再擇支裔嫻於政事者授曲阜知縣,世守其職,著在令典。故曲阜知縣可謂孔氏在地方行政體系之官方代表,《康熙譜》所載明天啟年間、清順治年間重修,時知縣孔聞簡、孔胤淳皆捐俸佐成。至於實際編纂之編制,以《康熙譜》為例,凡有:監定(衍聖公孔毓圻)、監修、督刊、編次(孔尚任)、校閱、刊刻等職。除刊刻委以江南外姓,其餘皆由孔氏族人擔任。《民國譜》編制凡有:總裁(奉祀官孔德成)、提調(孔傳堉等4人)、監修、編次、校閱、收掌、文牘、書記、收發、庶務、會計、交際、督刊等職,俱用孔氏族人。   修譜經費,依宗族財力狀況而定。有族中達官顯赫者捐俸,或由宗族族人依丁口數目徵取者。如《康熙譜》修譜榜示曾提及「舊例族人每丁捐銀八分」,由各戶戶舉催交,以便各項支用。並示如有怠玩抗違者,除依家範重懲外,仍不許注名譜牒。《民國譜》悉遵舊例,由各族人攤派費用。但又稍修改。一則各地族人均按字數攤派經費,以昭公平。二則針對捐款豐者,特予全譜一部,並將其名,題於卷首。嘉其尊祖敬宗,注重族譜。   除上述時程、執事與經費外,修譜由開局、蒐輯、謄冊、編次、刊印以至頒譜,具有一定規程。今見《康熙譜》中凡有修譜條規廿八則。茲舉其要,以明修譜之過程(括號內為筆者所加):   一遇大脩之年,前期數月,襲封府榜示闔族,明脩譜事宜及監脩、督刻、編次、校閱職名,擇日從事。(開局)   一預期頒行格冊,令各戶戶長頒給族眾,照格填註。O期彙送家庭,轉呈襲封府用印註號,發付纂局。(填冊)   一編纂譜牒一以格冊主。格冊所有者,不得遺落。格冊所無者,不得增添。(纂譜)   一校閱譜牒始終三次。初次格冊對稿;再次稿對謄真;三次印冊對稿。(校閱)   一格冊隨到隨纂,隨纂隨謄,隨謄隨刻,限以一年竣事。   一譜版開封頒至詩禮堂。監脩、督刊官公看刷印,約計版共若干葉,共印若干部。印完一葉毀一葉,不得存留。(刊刻)   一祭畢鼓樂禮生引導頒至襲封府。每譜一部用衍聖公印一顆、曲阜縣印一顆、家庭圖記一方。(用印)   一用印訖,宗子率族眾齊集公堂,鞠躬四拜。詣香案前,以次跪領譜。(頒譜)   一各戶族眾領去新譜,即將舊譜交至家庭,立行焚瘞。(繳舊)   一小修祇令各戶填造格冊,清謄二部,用印鈐注。一送襲封府,一藏家庭,以便查核。此他日大修之底冊也。(小修)

三、聖裔源流   族譜必載源流,況孔氏詩禮家風,緜延千載,實乃中國第一世家。聖哲鴻儒,不絕如縷。但族裔周折,卻亦與皇室相擬。以下就《孔子世家譜》所載聖裔事蹟,傳述一二。

(一)孔子先祖至中興祖   孔子之前世系,仍以《史記‧孔子世家》所載詳明可考,允為信史。其文云:「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自孔子上算,父叔梁紇、祖伯夏、曾祖防叔,凡四世。王肅《孔子家語》、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楊士勛《穀梁傳注疏》則再上增出木金父、祁父二世。金代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即本之記載曰:「至聖文宣王,魯曲阜昌平郷闕里。其先宋人也。《世本》云:宋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祈父,其子奔魯,為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長子曰伯皮,有疾不任繼嗣,遂娶顔氏。禱於尼山,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日,孔子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孔子諡號為「玄聖文宣王」(後改至聖文宣王),父叔梁紇為齊國公(母顏氏為魯國太夫人)。元文宗至順元年(一三三○)加封叔梁紇為啟聖王,明世宗嘉靖九年(一五三○)改封啟聖公。清雍正元年(一七二四)參考《孔子家語》與唐代注疏之說,加封六世祖(天祖,含己身算一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叔、祖伯夏,合為五世祖(或五代祖),共祀於崇聖祠中(明嘉靖時惟啟聖公叔梁紇為啟聖祠獨祀之),凡為:木金父為肇聖王、祁父為裕聖王、防叔為詒聖王、伯夏為昌聖王、叔梁紇為啟聖王。是為孔子以上五代之祖。   《史記•孔子世家》述孔子後嗣凡十四世(含孔子己身算一世),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又載十二世孔延年以下之傳至五十一世孔元措本人,如下簡表:

  其中四十三世孔仁玉,後世稱為中興祖。蓋南朝劉宋元嘉十九年(四四二),朝廷下令撥魯郡上民五戶予曲阜孔子後裔為孔林掃灑戶。其中一戶改隨主姓,名為孔景。五代後梁乾化三年(九一三)天下大亂,孔景後裔孔末殺害孔子第42世嫡長孫孔光嗣後,以孔子後裔自居。孔光嗣獨子孔仁玉年方九月,由母張氏抱回娘家由外祖張溫藏匿,倖免於難。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孔仁玉將原委稟明朝廷,明宗下令誅殺孔末,由孔仁玉主祀,任曲阜縣主簿。後復加封孔仁玉為「文宣公」。孔氏嫡長傳承幾絕,至仁玉時得以中興,故孔氏後世咸尊稱孔仁玉為中興祖。宋朝時,孔仁玉後裔均同居於孔廟內,稱為「內院」,世稱「內孔」、「內院孔」、「真孔」。對同姓不同宗的孔氏,尤其指五代時作為孔家廟戶而改隨主姓的孔景、孔末的後代,則別稱為「外孔」,「外院孔」或「偽孔」。誠然學者據出土墓誌與相關文獻考證,以為所謂孔末之亂,未必真有其事;但史上因聖裔子孫受歷代政府優免徭役,故而出現假冒爭訟之情事者,亦是屢現不鮮。

(二) 南北宗   四十三世中興祖仁玉,生宜、憲、冕、勗四子(或稱「四支」),其中憲、冕兩支絕嗣,孔宜、孔勗兩支不斷繁衍。孔宜傳延世、聖佑。聖佑無嗣,由堂弟孔延澤之子宗願襲爵文宣公,北宋仁宗至和二年(一○五五)改封衍聖公,是為第一代衍聖公(第四十六世)。孔勗一支,則傳有舜亮、宗翰、宗壽、宗彀四人。後人依五人所任官職之名,稱為「五位」,凡:宗願-襲封位(嫡長)、舜亮-中散位、宗翰-侍郎位、宗壽-中舍位以及宗彀-博士位。   宗願傳子若蒙,若蒙有子端友、端操二人。若蒙因監修祖廟坐事被罷免,由弟孔若虛嗣位。若虛因病去世,宋徽宗命孔端友嗣位衍聖公。宋靖康年間,金兵滅宋。康王趙構南渡,改號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在揚州詔孔端友前往參加祀典。孔端友及部分聖裔隨駕南渡,其後奉旨在浙江衢州興建家廟,不再回歸曲阜。端友無子,乃以弟端操之四子孔玠為嗣,襲封衍聖公,其後遞傳子孫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代代世襲爵號,是為南宗,凡六傳。   金兵入主中原,建立偽齊劉豫政權,時孔端操留守廟林,乃封孔端操權襲封衍聖公,主祀事,是為北宗。劉齊阜昌二年(一一三一)封孔端操之子孔璠為衍聖公。劉齊敗滅,金熙宗天眷三年(一一四○)仍封孔璠為衍聖公。孔璠遞傳孔拯、孔元措(孔拯弟孔摠之子)、孔湞(元措弟元綋之孫)。此系相較孔端友,史稱為北宗。然而當金朝立孔元措為衍聖公,並於貞祐三年(一二一五)赴汴京任職時。曲阜乃由堂弟孔元用攝理祀事。金大安三年(一二一一)蒙古佔領曲阜,孔元用率孔族暨庶姓歸降,元將木華黎承制封孔元用為曲阜縣尹、權襲封衍聖公。南宋寧宗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年)宋軍短暫收復山東時亦授孔元用為通直郎,知仙源縣事。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更命孔元用襲封衍聖公。其後蒙古軍再次攻陷曲阜,孔元用猶為衍聖公。孔元用於成吉思汗廿二年(一二二七)隨蒙古軍出征而戰死,由其子孔之全襲爵。此時天下凡有:孔萬春(南宋)、孔元措(金)、孔之全(蒙古)等三位衍聖公並立。   金哀宗天興元年(一二三二)蒙古滅金,大汗窩闊臺接受耶律楚材建議,迎孔元措回曲阜奉祀,孔元措襲封衍聖公,孔之全免去衍聖公封號,改任曲阜縣尹。元憲宗二年(一二五二),孔湞無子,嗣絕被廢。此後,孔之全專任曲阜縣尹。元世祖忽必烈命孔之全仍司其原職,但未封為衍聖公。孔之全卒,孔治以子承襲曲阜縣令,兼主孔廟祀事。元滅南宋,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召孔洙至京師,孔洙因前代衍聖公塋在衢,且曲阜孔孫守先塋有功,願讓爵于曲阜孔宗承襲(時孔治以曲阜縣尹,代管孔林孔廟祭祀事務)。忽必烈大加讚賞云︰「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後也。」免去孔洙衍聖公稱號,授予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東學校事,賜給護持林廟璽書。是南北宗終歸於一。但遲至元成宗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孔治才正氏襲封為衍聖公稱號。孔治卒,子孔思誠襲爵。孔氏族人以孔思誠是孔元用的後裔,不屬嫡系,遂上書朝廷請求罷免孔思誠。延祐三年(一三一六)元仁宗在查過孔氏族譜後,乃以孔思晦(元用兄元孝之嫡長曾孫)方為嫡裔當襲封。遂罷孔思誠,以孔思晦襲爵,此後嫡統底定。

(三) 明清迄今傳承   如前所述,孔子後裔自四十三世孔仁玉中興後,至四十六世孔宗願則有「五位」之別。繁衍至五十三世孔治則有「二十派」。據《康熙譜•宗派總論》所載明天啟二年孔弘顒述云:「自宜、勗兩支,分傳至五十有三代,除衢宗另序外,宜公之下惟浣、沂、潾、治、澄、濟六公;勗公之下惟淙、涖、演、淑、泗、濱、滋、浩、淋、潝、洵、汭、涇、灨十四公有傳,餘皆失傳。自是之後,孔氏子孫皆二十公之後,謂之二十派。自二十派分傳迄於今六十五代(按:六十五,疑誤),瓜瓞緜延,徧於闕里,共分為五十七戶。孔氏之盛,未有甚於此時者矣。」至清初孔尚任負責編修《康熙譜》時,則增為六十戶。由一宗、五位、二十派、六十戶之關係如下表:

  孔氏宗族行輩排名,在中興祖以前難考。中興祖以後,第四十五世為「延○」或「○輔」;四十六世為「宗○」;四十七世為「若○」;四十八世為「端○」。四十九世皆從玉旁;五十世從手旁;五十一世為「元○」;五十二世為「之○」;五十三世從水旁;五十四世為「思○」、五十五世為「克○」。其字輩雖未必成例,亦燦然可辨。明初建文二年(洪武卅三年,一四○○),五十八世孔公鑒襲封衍聖公時,惠帝朱允炆賜給孔氏八個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作為行輩字。其後追溯洪武元年五十六世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世孔訥等兩代衍聖公,遂將「希」和「言」加上去,成為「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十字。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六十五世衍聖公孔胤植奏請皇帝恩准,後續十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康熙譜》載衍聖公榜示便提及:將舊定與新定共二十字張貼於詩禮堂,供族人遵依。爾後務需「挨輩取名,就名訓字。凡不循世次,隨意妄呼者,概不准入譜。」其中「胤」「弘」二字因避皇家諱後改為「衍」「宏」。至於「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字之頒賜時間,傳聞不一。或言乾隆年間所頒並詔告孔、曾、顏、孟四氏家族一體適用;或言同治二年(一八六三)七十五世衍聖公孔祥珂襲封時所奏請朝廷頒賜。但考同治年間鄭曉如《闕里述聞》所載,則咸豐年間七十四世衍聖公孔繁灝已見其事。至民國八年(一九一八)七十六世衍聖公孔令貽又曾擬二十字,未及上呈而逝世。次年遺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議定,咨請北洋政府內政部核准公布,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自五十四世衍聖公孔思晦以下大宗傳承,依《民國譜》及現今資料所載,陳述如下:

四、《孔子世家譜》修譜沿革   《孔子世家譜》傳承二千五百餘年,以孔子為一世祖,共近八十世。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上溯族源,歷陳漢代孔子後裔,堪稱孔氏第一族譜。故《康熙譜》以降即稱族譜為《孔子世家譜》。《史記》以後孔氏相關譜牒,如唐代黃恭之著《孔子系葉傳》、宋代元豐年間孔宗翰撰《闕里世系》等。據清乾隆年間孔繼汾《闕里文獻考》所述:此類族譜歷代衍聖公相繼續修,惟諸書或出抄錄,未有刻本。至明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六十五世衍聖公孔胤植方重修鋟板。就《康熙譜》所存序跋,凡北宋元豐年間孔宗翰;天啟二年孔胤植;順治九年孔興燮所修事蹟。其大要已見前述。以下謹就四部《孔子世家譜》,凡《康熙譜》、《乾隆譜》、《民國譜》及《新續譜》加以陳述:

(一) 康熙譜   康熙廿一年(一六八二)八月開纂,至次年十二月完成,廿三年二月告廟頒譜,共刊印一百部。為現存最早且體例完整之《孔子世家譜》。編纂以衍聖公孔毓圻為首,設鑑定(孔毓圻)、監修(孔衍埥、孔衍洪)、督刊(孔弘依、孔貞枚)、編次(孔尚任)、校閱(孔興釗)等職,其中孔尚任最為主要。該譜共廿四卷。卷首有衍聖公孔毓圻、世職曲阜知縣孔興認的序文、歷代舊敘六篇、修譜榜示、修譜條規廿八則、修譜凡例廿則、纂譜日號、刊譜字數、各戶捐輸、宗派總論、嫡裔考、偽孔辨等,鉅細靡遺。以下各卷,卷一為姓源,卷二為年表,卷三為世系,卷四為中興,卷五至卷二十四分別記載了二十派六十戶的繁衍狀況。卷末附有〈流寓記〉和孔尚任〈跋〉。該譜定名,據孔尚任所擬條譜凡例第一則即云:「家譜標題舊曰《孔氏族譜》,與編氓家乘何異?昔太史公敘孔氏世次,特稱〈孔子世家〉。素王之尊,等於侯國,此家譜所托始也。今即以為名。」前於《康熙譜》者,雖未必無以《孔子世家譜》題名者。但自《康熙譜》以後,則遂為定名,以別於一般姓氏家乘。   前於《康熙譜》之諸譜,其體例今未莫能詳考;但仍能看出《康熙譜》之承先啟後處。前有所承者,如入譜之規定,明天啟年間修譜規定義子不能入譜。《康熙譜》榜示首則中衍聖公諭示:嚴核假冒,表彰懿行,斥除匪類,務秉至公等四條規定。後家庭族長復奉宗主明示曉諭:凡族眾有不孝不悌、干名犯義;不才匪類、趨入僧道、邪巫;托處優卒、賤役,甚至名字不循世次,隨意妄呼者,概不入譜。乾隆甲子修譜除繼承康熙時的規定外,又提出凡「養異姓為子、贅婿冒姓、子隨母嫁攜來同居者」不准入譜。   至於《康熙譜》之創新者,如另增〈姓源〉,孔尚任〈修譜凡例〉云:「舊譜敘黃帝契湯至叔梁公,俱繫于聖祖下,殊覺顛倒。今特別為〈姓源〉一卷,冠之於首,庶不昧發祥所自。」〈姓源〉仍來源於天啟譜,所不同的是把天啟譜的第一卷析為〈姓源〉、〈年表〉和〈世系〉三卷,經過孔尚任的增刪訂正,不僅更加條理清晰,文辭亦更加簡明扼要。內容方面亦有許多創新,多為以後修譜者所遵從。再如〈流寓記〉為孔尚任修谱所創,其〈跋〉云:「孔氏譜系,孔氏之胞胎也,千脈萬絡,悉在包羅,痛則關痛,癢則關癢,凡非種之附者,癰也患也;一本之傳者,骨也、肉也。偽者辨之,真者收之,莘莘麗億,同懷共膝,我高祖提攜顧盼,有不輾然而喜者乎!」該篇概括記述了外徙十個支派,凡浙江平陽派、河南郟縣派、河南寧陵派、河北獻縣派、江蘇丹陽派、嶺南派、廣東南雄派、江西臨江派、湖南瀏陽派、河南魯山派等,其後裔人名未作詳載。再則,孔尚任〈修譜凡例〉二十則為其重要史論文獻,對探討孔尚任史學思想極具參考價值。對於吾人了解家譜體例或修訂家譜時,更為重要指導原則。具載如下:   一、《家譜》標題舊曰《孔氏族譜》,與編氓家乘何異?昔太史公敘孔氏世次,特稱曰《孔子世家》,素王之尊等於侯國,此《家譜》所托始也。今即以為名。            二、舊譜敘黃帝契湯至叔梁公,俱繫於聖祖下,殊覺顛倒,今特別為《姓源》一卷,冠之於首,庶不昧發祥所自。   三、敘聖祖歷年事蹟,舊曰《年譜》,今改稱《年表》。亦別為一卷,以見聖人不同諸儒,亦竊取太史公年表、月表之義。   四、《姓源》、《年表》以下又分《世系》一卷、《中興》一卷、二十派各一卷、共為二十四卷,視舊加詳,綱舉而目張矣。   五、中興至五十三代,共六十五公,有後者止二十公,即今二十派也。舊譜照常編敘、頭緒繁多。今檢無後者,附見於五十二代所生之下,特冠二十公為派首,使人知朝宗焉。   六、卷中合計一宗分二十派,甲乙而次第之,則二十派一如同懷。又合計二十派分六十戶,亦甲乙而次第之,則六十戶一如同堂,此長幼有序,亦聯屬骨肉之意也。   七、舊譜分戶五十有七,戶各不同,有同胞兄弟而竄入他戶者焉;有異派族屬而參入本戶者焉;有兄弟同為一戶,而一人忽另立一戶者焉。獨不思各派共宗一祖者,此大宗之義也;各派各宗其祖者,此小宗之義也。今乃不論一本,隨意牽合,如造編氓之冊,只以均丁眾便檢閱為事,而絕無親親繫屬之仁。原其故,必因恩怨之偶形,遂致親疏之異等,此各戶族屬自為政者,初非纂修之過。今欲令其各自更正,實難遍喻。余輩既膺一日修明之任,而于應分應合者,一以筆墨從事。他日按譜考稽,知同宗者俱相親,同派者又相親,同戶者尤更相親,孝弟之念有不油然而興者乎。   八、各派各本一宗,而為一派之所從出;各戶亦各本一宗,而為一戶之所從出,較前之親疏亂合者,殊覺源流不紊。   九、六十戶既各自為宗,人數多寡,天倫已定,不必牽合他戶,均其卷帙,如他日有家庭公務,但以現在人數另分等次可耳。   十、某戶某代共若干人,現在若干人,俱詳書本戶本代之下,以防私入,且知某次造譜,蕃衍幾何?某次造譜,又倍增幾何?會計其數,以為麗億之慶。   十一、凡於卷首大書第幾派,不敢仍前直書某公之後,諱尊名也。   十二、於各派之下大書第幾戶,又依祖居立一戶名,以為區別,且使聚族而處者不敢忘先世之遺澤。   十三、前後編次俱依舊法,而于先祖之大聖、大賢者,增入歷代封諡、祭祀諸典,以見吾族日昌日熾,有隆無替也。   十四、卷內諸祖舊傳,或益或損,或改或因,既不敢溢其美,又不忍沒其實,只以簡明切當如其人而止。舊譜省費刪去爵號者,大半茲譜查核典故益之,數十居其八、九。   十五、諸祖事有不勝紀、德有不勝書者,則云詳載某史某傳,令讀者自博墳典,備詳始末,庶免遺美之憾。   十六、近代諸公,名位、功德媲美先世者,亦彷彿生平,約略數言,長者取之,短者略之,蓋有《春秋》之微權焉。   十七、諸宗方乘時有為者,止載其名爵,凡事蹟概闕弗錄,以俟身後論定,且免面諛之譏。   十八、族眾有位有德者,書名、書字、或書別號,其餘只列一名,尊賢之等也,而激勸之道亦寓焉。   十九、各代命名有一定之行,命字亦然,如公曰夫;彥曰朝;承曰永;弘曰以;聞曰知;貞曰用;尚曰之;衍曰懋,呼其字即知為某昭某穆,此祖宗成法也。今人有不遵家範,隨意妄呼者,概不敢以入譜。查舊譜祖宗以來,必無如此者,豈愚無稽之臆說哉?   二十、族屬名字,一以家庭新頒格冊為主,格冊具三世歷履,直接天啟甲子之譜。順治甲午雖曾纂修,實多訛舛。凡格冊所有者,前譜雖無必錄;格冊所無者,前譜雖有必去。蓋以格冊為各戶之清造、本人之實錄,間有錯遺,格冊可照,操觚者不任咎也。

(二) 乾隆譜   臺灣地區公私藏書目中未得見《乾隆譜》。以下陳述,惟轉錄《民國譜》以下所載序跋以及相關傳鈔資料。該譜於乾隆九年甲子(一七四四)二月開纂,至次年八月告成,刊印一二○部,告廟頒發。但因該譜纂修時未予避諱,觸犯甚多,由衍聖公府劄付各戶將原本收回,於乾隆四十七年改刊減至廿二卷,刊印一六五部。編纂依例以衍聖公孔昭煥為首(時年十歲),設總裁(孔昭煥)、提調(孔傳松)、監修、編次(孔傳斌、孔繼儒、孔繼汾、孔毓佶)、校閱、收掌、謄錄、督刊、收發、供應等職,其中以孔繼汾最為主要。今《民國譜》中存有衍聖公孔昭煥、世職曲阜知縣孔傳松的序文。乾隆四十七年改刊後分廿二卷,卷一為先聖孔子至四十二代、卷二為中興祖孔仁玉至五十二代,卷三以下二十卷載二十派六十戶狀況。相較於《康熙譜》,將原本舊序和跋大部分抽掉,刪去〈姓源〉和〈年表〉兩卷。據載:衍聖公孔昭煥榜示修譜條例及凡例,提出「嚴核假冒,詳查遺漏,表彰懿行,斥除匪類,務秉至公」的要求。開館時,衍聖公率領族人昭告祖廟,宣讀祝文、誓詞。告知凡義子、贅婿、隨母改嫁的養子、僧道、干犯名義和下賤者均不能入譜。對懿行顯官、道德碩儒以及孝子、悌弟、義士、仁人、高隱、名流、詞林、藝苑,均上報其生平事跡,載入譜牒。要求修譜人員「毋便己私,毋徇情面,毋存疑致濫,毋挾怨生嫌」。為防假冒,對入譜族人要求各戶頭、戶舉出具甘結作保,還發動族人知情者檢舉。其他體例,則因筆者未寓目原書,不敢冒敘。

(三) 民國譜   自《康熙譜》至《乾隆譜》的確遵循六十年一大修的設想。但自《乾隆譜》後,則再未見依甲子大修之例,只有零星支譜續修。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孔族中人倡修合族大譜,孔府陶太夫人出面同族中耆彥商議,報請政府請求修編《孔子世家譜》,政府回文同意,由時年八歲的孔德成以衍聖公、孔氏宗主的身份擔任總裁,歷經兩年籌備。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十月十日成立「曲阜全國孔氏合族修譜辦事處」(或云「全國孔氏一族修譜事務所」。簡稱譜館,即古時稱之纂局)告廟開館纂修。德成先生年方十歲,襲任衍聖公爵。譜中詳載開館儀注云:「是日陳告文、牲、醴於家廟、崇聖祠、報本堂。陳誓詞於詩禮堂。宗子(即德成先生)具禮服率宗族有事者,恭行祭告。禮畢,詣詩禮堂,皆北而跪。族長奉誓詞,西面。讀畢,仍安案上,降就班。宗子以下行三叩頭禮。訖,族眾向宗子揖退,遂燕有事於譜者於館。」所云修譜之職事者:總裁為宗子孔德成;提調為家庭族長孔傳堉、孔繁樸、孔繁裕、孔繼綸等四人;監修為前中庸書院奉祀官孔慶堃、孔令熙等二人;編次為四等執事官孔廣彬、孔廣梅、孔廣虔、孔昭梲、孔憲桂、孔廣桐、孔慶勳、孔憲釗、孔傳河、孔廣譽、孔昭海、孔令憙、孔昭雯等十三人、校閱凡孔憲芷等十人、收掌四人、文牘九人、書記五人、收發四人、庶務四人、會計二人、交際四人、督刊四人等職,共計六十六人,俱為孔氏族人。   歷七年編纂,至民國廿六年(九三七)十一月完成。全譜共印三百廿五部。民國廿四年(一九三五)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民國廿六年(一九三七)十一月修譜告竣時,德成先生序文即以奉祀官署名。該譜設卷首,下分四集共一○八卷。其內容大要如下:   卷首:除奉祀官孔德成、家庭族長孔傳堉的序文外,還收入舊譜中的序文共十篇。再為職名、卷次、目錄、事宜、凡例、六十戶及各支派捐輸總數,頒譜部數、姓源、宗派總論、聖祖至四十二代圖、中興祖至二十派圖、二十派至六十戶圖、嫡系考、嫡系圖、南宗圖、偽孔辨、內院真孔圖與外院偽孔圖等。   初集:六十二卷,卷一至卷二為從始祖至分六十戶。卷一為始祖、卷二為中興祖以後。卷三至卷六十二為六十戶,每戶一卷。   二集:卅四卷,記載中興祖之後流寓之支派:凡南宗派、江西新建支、四川閬中支等卅四個支派,每支派一卷。   三集:十卷,記載中興祖之前流寓之支派,凡平陰、郟縣、寧陵、獻縣、丹陽、嶺南、湖南桂東支、臨江、瀏陽、魯山等十個支派,每派一卷。   四集:二卷,記上代失考各支,即歷代外遷而前譜失敘的山西趙城縣、四川會理縣、江蘇靖江縣、貴州興文縣等七十七支族人。   該譜遵前譜修規:凡養異姓為子者、贅婿冒姓者、子隨母嫁攜來同居者、流入僧道者,及下踐者、不孝不弟干犯名義者、俱不准入譜。其他規例,大體皆循舊例。如修譜凡例言:「全譜印完,每部卷首須鈐蓋宗子奉祀官印一顆、家庭族長圖記一方,以杜弊端。」在用印、頒譜上與前譜大致相同。但並未明顯將舊譜交至家庭,立行焚瘞之事。修譜完工當年,七七事變爆發。十一月譜成,十二月底日軍進逼山東,德成先生即在政府安排下前往大後方重慶,《民國譜》則存封於孔府。   《民國譜》於德成先生十七歲時告成。對比抗戰時先生時於重慶所書日記,可知序文當為先生所親撰,不必假他人之手。先生提及修譜之意義:   自我聖祖作師垂教,三世祖闡而述之。道之行,如日月經天矣。厥後代有聞人,或以學顯、或以行著,悉附傳於譜,後之人履其庭、讀其書,其可不懍懍,弗荷弗構之,戒而思善其繼述乎?矧道之隆汙,天下興亡繫焉。自世運陵夷,邪說紛起,宗法失而倫常斁,社會風俗江河日下,君子憂之。則纘緒翼教,導民正軌,非他族人任也。雖運有通塞,道或晦於一時,而抱堅守白,不磷不緇,終必克昌於天下。此尤覽譜思訓,所當驗於心而體於躬者。然所謂斯譜也,又豈徒昭世統而已耶。昔歸震川記其家譜,謂求其所以為譜者。歸氏學聖人之道者也,言深且旨,而況聖人之後哉!吾族人其宜有以知所勉矣。   歸有光幼年失母,輒見長老問先世故事而不得。蓋父祖之外親族,多頑鈍未知學。其〈家譜記〉便感慨:「宗法廢而天下無世家,無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風俗之薄日甚,有以也。」今欲以仁孝之道敦睦合族,則必始於修譜。故云「非徒譜也,求所以為譜者也。」德成先生即發此意。欲孔氏族人既為聖人之後,更當崇禮尚義,孝悌和睦,無忝聖脈,方是修譜之真正要旨。其次,先生於序言昃及南北宗之別,而云:「派分南北,流出一源。故合散為聚,彙為一譜,詳本支、序昭穆,粲乎秩然,莫之或紊。俾覽斯譜者,咸曉然於積之厚者流自光,則尊祖敬宗之心,庶乎油然而生矣。」家庭族長孔傳堉作序亦申其意,指出明弘治、清順治、康熙、乾隆等四次重修,皆詳於編纂曲阜六十戶,而弗涉流寓各支。蓋因:「推其故,蓋因當時交通未便,調查維難,又鑒於逆末之變,兢兢于杜奸冒防偽人,寧從其缺毋任其濫也。」當時雖鑒於孔末之亂,未免有失敦睦之情。今者合修族譜,交通便利,廿餘省所來譜冊須一一詳審確實,敘列清楚。蓋值國難當前,國家以至氏族更應團結一致。故創合族大譜之舉,「從此合遠為近,萬派歸納於一本,大宗領小宗昭穆不紊。」因此《民國譜》大抵依循前譜體例進行修纂,尤其取《康熙譜》為法。如康熙舊譜之宗派論、嫡裔考、偽孔辨及世系支派各圖,與內院真孔、外院偽孔之圖等。《民國譜》又補入聖祖至四十二代圖、嫡裔相承圖與南宗相承圖。這層調整,即是本次修譜擴大至全國合譜,必然要將始祖至中興祖以前之世系清晰鉤勒,再補入南宗之傳承。是以此次修譜有既是自從乾隆之後二百年來之大修,更首次收錄各地支譜,使《孔子世家譜》擴及全國族人,亦是孔氏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修譜,收錄七十九世,五十六萬孔氏族人。印刷、聯繫方式雖已進步,但以七年時間修纂,皆遠遠超過前譜。

(四) 新續譜   德成先生之第二次修譜,實委命堂弟孔德墉等人從事。一九八七年孔德墉於曲阜參與孔子研討會,時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會長谷牧和會長匡亞明提議續修孔氏家譜,匡氏云:《孔子世家譜》在宋元明清不斷續修,民國時期也進行了大修。今如不修,將成為歷史罪人。一九九二年曲阜市請示國務院臺灣辦公室、中央統戰部,同意修譜。然孔德墉雖有心修譜,但猶存顧慮,一是害怕時人指為搞封建復辟;二是修譜本應由宗主孔德成出面,遂又拖延。一九九六年距《民國譜》修訂完成已近六十年,孔德墉前往臺灣,拜會宗主德成先生,就續修家譜一事徵得先生同意。返回大陸乃召集廿二名近支德字輩兄弟商議修譜事宜。一九九八年經孔德成先生許可,孔德墉在香港註冊成立了《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並擔會長,孔德篪、孔德坊任副會長,孔德宏、孔德威則分別擔任辦公室主任與編輯部主任,負責具體工作。續譜辦公室設在山東濟南。協會發表告族人書,正式開展了調查登記工作。二○○八年十二月卅一日停止收集孔子後裔資料,歷時十年的《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後裔資料收集工作全面完成。二○○九年九月廿四日,孔子誕辰二五六○年之際,《孔子世家譜》續修頒譜典禮在曲阜孔廟大成殿隆重舉行。全譜共分卷首和五集:初集為始祖孔子至分六十戶;二集為四十三代孔仁玉之後外遷支派;三集為孔仁玉之前外遷支派;四集為待考支;五集為海外支,共八十冊。 《新續譜》有三大創新:一是跨越性別、民族與地域,收入女性、少數民族、港澳臺及海外孔子後裔;二是增加個人信息;三是建立資料庫。尤其允許女性入譜,打破了二千五百多年女性不入譜的舊制。在新登記的一百廿萬族人中,女性有二十萬人。此外是將韓國孔氏後裔入譜。據韓國一九八七年人口統計,韓國孔姓一萬七千二百零七戶,七萬二千三百八十二人,當時韓國已送來五萬餘人的資料。至二○○九年,協會已搜集到一百廿萬族人資料,加上《民國譜》五十六萬人,《孔子世家譜》全譜達到一百八十萬人,五千餘萬字。除了出書外,所有資料將全部錄入電腦,實現資料化。二○一二年十月,在最新一次修譜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孔子世家譜常態化續修工作協會,孔子第七十九世嫡長孫、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氏宗主孔垂長親自擔任會長,孔德墉擔任執行會長。

結語(孔老師的序言)   德成先生身逢二次修譜,一則因享嵩壽,卻亦因戰亂離散所致。《民國譜》修成之際,先生因抗戰軍興而遷蜀,後再因國共相爭而寓居臺灣。但於宗族大事卻無一日或忘。如遷臺後奉祀官府設於臺中,該處後雖遭裁撤,但仍保留當年主任祕書李炳南先生由曲阜護送而來之文物,其中便有珍貴之《民國譜》刊本。再有保存在孔家中,由柯劭忞所撰〈燕庭公墓志銘〉(即先生尊翁,七十六世衍聖公孔令貽)鈔本,先生隨身帶至重慶,又攜至臺北。即便因戰亂而遠離先人廬墓,但先生謹書在父親、孫太夫人、陶太夫人及生母王太夫人,乃至大姊生卒日,時時謹記。過年時,更鄭重書「孔氏歷代祖先之神位」,帶領家人祭祖。另在孔家所保留之資料中,尚有一份「孔氏大宗譜」之草稿,其文經過排印,分六欄,歷陳大宗傳承及其小傳。先生除修訂七十六世令貽公之傳略,更自書七十七世自身之婚嗣行述,並一直記述到七十九世孔垂長。或因表格未能詳述,另紙上則再記述德齊、德懋等二姊生平,自身行述,甚至是以及先生二子維益、維寧之履歷、子嗣。此份資料,堪為先生修譜之第一手材料。從這些文獻可看出先生晚年因兩岸隔絕與體力已衰、未能修譜之遺憾,但仍掛心宗族修譜之重責大任。

  準此,再觀先生少年時於《民國譜》中所撰序文提及:   有世統焉,有道統焉。世統,吾所私也;道統,吾雖不得而私,然亦不得而諉也。   作為曲阜孔氏聖裔,除了令人崇仰的千年血脈之外,更惕勵族人要時念「聖祖作師垂教,三世祖闡而述之」之道統,蓋「道之隆汙,天下興亡繫焉」,今時社會風俗江河日下,如欲導民正軌,則孔氏族人更是責無旁貸。故云「覽譜思訓,所當驗於心而體於躬者。然所謂斯譜也,又豈徒昭世統而已耶。」《民國譜》中不以曲阜嫡裔而排斥南宗,乃至其他遠支宗族。更思擴大族譜之收錄,以團結孔氏宗親之心力,依從先祖之教誨,敦品崇教。而修譜之目的,不在證明孔氏為天下第一世家。正因孔子垂教萬載,宗親如不能奉行祖訓,以身作則,率社會倫常再正,則有忝於祖。此乃譜牒之大旨。觀德成先生於十餘歲時能有此見識與胸襟,則不只警醒吾輩,更為後世續譜者,提點一正道,歷久而彌新。

作者
最新文章
文章搜尋
關注我們
  • Facebook Classic
  • Google Classic
  • YouTub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