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孔德成先生的法書
葉國良,臺灣桃園人,一九四九年生。一九六四年考入建國中學。一九六七年以第一志願進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服兵役兩年。一九七三年返系就讀研究所,至一九八三年獲得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其間又擔任助教五年、講師三年。 九八三年任副教授,一九八九年晉升教授。一九九九年擔任中文系主任,兩任六年期滿,於二○○五年八月出任文學院第十二任院長。自一九八九年起,又曾擔任東海大學、花蓮師院、臺北大學、清華大學兼任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捷克查理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宋人疑經改經考》、《宋代金石學研究》、《石學蠡探》、《石學續探》、《古代禮制與風俗》、《千家詩譯注》、《經學側論》、《經學通論》(合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合著)、《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合著),及其他論著數十篇(種)。
一、授課目的 葉老師於一○七年十月六日下午講授的題目為「認識孔德成先生的法書」。書法是書寫的方法,方法有好有壞,隨人而異;法書是書法合乎規矩,中規中矩的寫作,具褒獎之意。舉例說某人的「書法」寫不好,可以成立;說某人「法書」寫不好,這不能成立。中文詞彙之妙在此。 本堂課的目的,是藉此機會介紹、欣賞孔德成先生的法書及了解一些書法常識,利於導覽人員於未來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上擔任介紹工作。
二、字體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字體,如下: (一)甲骨文(不舉例)。 甲骨文是最早出土的字體。
(二)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或稱大篆) 這是殷周兩朝出現在青銅器上面的文字。殷商前期沒有出土的文物,不知道當時文字與器物的情形,在殷商中期以後兩、三百年中出現文字,包含周代八百年,兩朝將近一千一百年歷史。古人不稱此為金文,只稱為大篆,但不如用金文適當,因為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比傳統稱大篆精確多了。古人沒有看過甲骨文,但有看過大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字通常刻在器物外面;西周時代,大部分銘文鑄在器物肚子裡面。鼎有三腳,兩隻腳平衡面面對你,一隻腳則獨立在後。
(三)小篆(又稱秦篆)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收的是小篆,也就是說,根據我們研究,本來秦代丞相李斯那個年代小篆只有數千字,許慎是根據漢代書法結構,憑著他的瞭解分析寫成小篆的樣子,並不代表許慎之前有九千小篆字體。古代在秦始皇時,真正可以用小篆字體寫出者只有三千多,後來到許慎收錄九千多字,是按理推寫出的小篆字,因此有九千多字。這是古文字學家近代的研究結論。 第一件寫給莊靈世兄的李白〈送陸判官往琵琶峽〉,孔老師到莊家作客,莊靈雖然是晚輩,其實依中國文化,他們非親非故,也不是親家,所以應該怎麼對待?孔老師按照跟莊嚴家平輩的口吻,因此稱作世兄,不看待為晚輩。這不會矯情,雖不論輩分,也許比較大,但不到年紀一倍大;按照古代禮儀,年長一輩,就按照輩分稱呼;若二十歲者面對四十歲者,四十歲者可以長輩自居,若不是則壓低自己的輩分。 其中可看出小篆的特徵,與甲骨文、金文不同,甲骨文、金文字體長度不一定,有時短,有時很長,有些甲骨文幾乎三倍於平常的字體,但小篆一個字長短基本上沒有懸殊,都是長方形結構。第二特徵是筆法,看此只有一種筆法,就是拿毛筆一筆下去拉長不轉彎,可以寫很長,這樣算一筆畫;或者彎曲產生線條來構成筆畫。不管怎麼形成一字,都像一根麵棍的長條形,入筆要把筆鋒藏起來,下筆欲往右者先往左,欲往左者先往右,上下同理,欲往上者先往下,欲往下者先往上,收筆則先斷掉。寫起來像長棍,但有曲線。小篆年代還有許多筆法尚未出現,中國書法愈往後面,筆法愈多。 第二件是送張臨生女士的一幅對聯〈子雲亭〉,原來梅教授與張臨生女士一起來上課,後來兩位結為連理,張臨生女士成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子雲亭著輶軒語,漱玉泉流翰墨香。」前者男子為揚雄典故,後者女子為李清照典故,兩者非常適當相合。對聯是中國文學最晚興起的文體,文體雖簡單,但學問很大。工於作對子不容易,作得好不好差異很大,作得好很不容易,必須各方面學養夠。這副字由孔老師寫很適當,贈送對象也很適當。一種文體可以單獨成為特殊文學,這只有中文才有這樣的情況,其他語言則不能如此。
(四)隸書 隸書很多人不懂怎麼寫,以下說明隸書的寫作規矩。東漢《史晨碑》就是隸書,特徵就是字距行距,字要扁不方正,字距要大。隸書是各種書體最容易寫醜的,但一般人卻很喜歡寫的字體,這其實是最不易寫好的字體。一般電腦字字距不大,行距小,字距間大,這就是隸書的美學。唯有隸書如此。雖然魏碑也類似,但隸書特徵最明顯。魏碑跟隸書接近,但又不同。同樣是《史晨碑》,前碑(漢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與後碑(漢魯相史晨饗孔廟碑)字距也不同,這就是隸書標準風格。 另外《禮器碑》、《曹全碑》風格都是字距大、行距小,如果不這樣寫,一定不漂亮。現代打電腦,很喜歡用隸書,其實不好看。字體中比較下來,隸書最難處理。 隸書也有筆法,筆法比小篆多了一筆,就是翹尾巴的那一畫,字體稍微歪一邊、再歪回來,就是隸書的寫法。寫時要注意動態美。
(五)魏書 北魏字體,通常都是刻出來的,不能完全忠實反映原來的寫法。筆畫用筆比較接近楷書,但因為工匠雕刻,字體被刻出後比較剛硬,其實不是如此。字距與行距比較大,字距近、行距緩,但明顯有區別,仍然一個字與一個字之間比較大,行距之間比較小。 此時的用筆比較接近楷書,差別不很大了,換句話說,楷書某些用法已經出現。隸書除了最後一筆外,其他都接近篆字的寫法。 中國字體筆畫愈來愈豐富,本來只有一兩種,到後來的永字有八法。 讓大家了解隸書字距行距要注意,否則注定寫得不好看。魏碑也是類似如此,但不同在隸書筆法少,魏碑則筆法多,基本上永字八法都有出現。像唐朝的書法,應該在魏碑就已經出現且成熟。有的魏碑與唐楷差別很微小。
(六)楷書 楷書,亦稱今隸、真書、正楷、楷體或正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手寫字體風格。通常帶有行書味道者,也會說是楷書。孔老師寫給孔垂長先生的〈忠信篤敬〉。孔老師晚年有鑒於嫡長孫出生,,因此都是以此四字相贈。這是標準的楷書,而且是顏體楷書,筆畫豐厚,每一筆都中鋒,就是毛筆不能傾倒。如果不懸腕,筆就會倒。孔老師沒有懸腕,因為手掌很大又厚,拿起毛筆很穩,筆畫寫下去相當大字也不必懸腕,手指頭夠長、夠大。一般人則一定要懸腕,否則字會倒下,不會是端莊的字樣,顯得歪斜。字若豎起來看,字能站得穩,那就是會寫字;若站不穩,就不會寫字。孔老師的每一筆都飽滿,這點不容易,因為有墨汁含在其中,對付宣紙用筆不能猶豫。好的宣紙留墨不留水,每個字都飽滿,不會虛虛的。這就是寫字基本要求。 有人寫字第一個字出現賊毫,不希望露出毛筆沒有整理好的一角卻跑出來,不聽約束。這副字寫得非常沉穩、飽滿,這就是標準的顏體楷書。
(七)行書 行書,分為行楷及行草,孔老師基本上不寫草書,草書對社交也有妨礙,因為一般人看不懂,要解釋很久。一般人寫草書只是為了藏拙,怕字寫不好,反正對方也看不懂。這是宋朝的典故,有位著名宰相自許善於書法,寫完了書法後滿意,但原來醉了之後才寫,醒來後卻不認得。總之,我們書法界寫草書的人不多,于右任寫的標準草書也是一個字一個字,草字不草。于右任原來寫魏碑體,後來才發明標準草書。 孔老師所寫的〈萬馬無聲秋塞月〉是行書,特點在有力氣,「萬馬無聲秋塞月,一燈有味夜窗書」這兩句詩句是來自於徐樹錚的名句,但不知道為何他兒子沒有編入其文章內。孔老師非常欣賞這兩句,其書寫時心裏所想與字意有關,秋天夜晚雖然千軍萬馬,但晚上馬匹都沒有發出聲音。這時有人在讀書,孤燈下讀的內容很有味道,兩者形成對聯,兩句襯托出很有詩意、氣魄的背景,孔老師藉著喝醉後寫行書,很有力氣的寫法。很多人喜歡連綿書,但孔老師不太寫這樣的字,這是他的書寫習慣。這副字是行書,但不是連綿書。 蘇軾〈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是標準行書。有些地方頗按照楷書方法寫,有些地方簡化,這樣就成為所謂的行書。各種行書風格不同,戲法人人會變,只要筆意帶著一點簡化的筆法,就可稱為行書了。比如說「有」就是簡化的成分。所謂行書,可每個字都簡化,也可以有些簡化、有些不簡化,我們都稱為行書。 〈孔德成行書自作詩〉是孔老師來臺灣不久後寫的,在莊嚴家寫成。當時孔老師的字體雖是行書,但孔老師因為身分的關係,又當上故宮博物院的主任委員,於是吸納許多書法結構 和字體。這一幅字看了之後,就覺得這種書法有點蘭亭的味道,是比較秀麗的作品。欣賞書法作品,要體會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樣的風格給我們看。此落款寫法是中年的孔老師,在各方面企圖心強,會模仿某些字體,吸收二王(王羲之、王獻之)、趙孟頫的字體。 〈孔德成行書醉後試玉虹樓筆寫未古詩〉,字比較小,用筆比較沒有展開;對比上一幅字少而字距近,與隸書、魏碑不同,書體不同,美學不同。若董其昌寫字,字不會靠近,字距比較大一點,看起來舒服;趙孟頫也是如此。 陸游〈花時遍遊諸家園〉,這是拓本,是宋朝之後發明一種保留碑文的方式。拓是一件複雜而困難的工作,可以把書家原樣變成紙本,讓我們可以瞭解書家的寫字方式。如果不是透過雕刻拓印,就是先用宣紙經過複雜手續後,得到拓本。此處孔老師筆法滿接近草書字體。
(八)草書(不舉例) 以上介紹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的字體。
三、書法作品的樣式
(一)中堂 中堂是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幅書畫。 〈萬馬無聲秋塞月〉這幅書法作品,是展現書法的外在形式,就是掛在建築中堂的位置,全開宣紙書寫,經過裝裱後會更大。這是中堂的字,字體很大,可能是老師興致特別好,所以氣勢豪壯的寫了這幅作品。筆法是顏體,如「月」的最後一筆,完全是顏真卿的筆法。
(二)對聯 顧名思義,有一上聯,就有下聯。如〈風雨一杯酒,江山萬里心〉,是孔老師與二姊孔德懋女士,兩姊弟在日本碰面,孔老師寫給孔德懋女士的字。雖然字只有十個字,但很有氣派。二姊囑書,落款「弟德成於臺北」,這幅在孔德懋女士家。上聯落款二姊寫在「風」字底下;下聯落款寫在中間偏下「山」與「萬」之間,這是美術作品,要合乎美的原則,因此落上下款很講究。中國書法作品,絕對就是這樣的標準寫法,上下輕重才能平衡對稱。上聯落款跟下聯落款必須如此,輕重才能相當。如果字寫得不錯,落款不正確,也很糟糕。 蘇軾〈贈劉景文〉之落款,落在左下角處,「孔德成」三字沒有很底下,理由是這樣平衡好看。所以並不是放在低下處就是對對方有敬意,千萬別誤解。
(三)橫軸 裱成可以捲起來的作品為橫軸。 〈獻唐曾獲魏平樂亭侯印〉,王獻唐曾得到魏平樂亭侯印,他請孔老師寫字,孔老師有意要模仿王獻唐的字。古代模仿對方的書法筆法相贈,是古人常見的情形。而王獻唐的字比較尖銳。 這一件當中看出孔老師本身是學顏體字,這是很難隱藏的;但其他的字稜角比較多,其緣由是當時孔老師在民國三十一年,兩個人往來密切,王獻唐要離開四川,因此孔老師就用平樂亭的印來寫文章相贈,孔老師模仿王獻唐的筆法,然後送給他。孔老師當時謙虛,王獻唐跟他要字,說「以字劣未敢執筆」。古代文人彼此來往,有很多講求,如模仿對方作文、寫字,都是他們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四)冊頁 冊頁顧名思義,是將畫幅裝裱成一頁一頁,猶如書本。 這幅「嚴以責己,寬以恕人」作品,如通常出現在佛經的冊頁,可以收集名人的字畫放入。現代人不夠風雅,因此冊頁的銷路愈來愈差。一般人不會跟人求字,因為字也寫不好。孔老師落筆很重,重要處收筆也完美。腕毫平鋪,不會出現賊毫。孔老師筆筆圓滿、飽滿。
(五)扇面 此幅〈扇面〉是葉國良老師有幸得到孔老師的寵幸,在他的一把扇子上題字,第一不尋常是以硃砂寫的字,裡面寫了兩首陳寅恪先生的詩,一首是律詩,一首是絕句,寫的是陳寅恪想念王國維的書。前面是詩題,陳寅恪做詩,詩題比詩還長,因為有很多說明。詩題可以用詩最初兩字來做題名,如詩經;或者無題,如李商隱很多詩無題。 此是寫陳寅恪的感慨,孔老師六十歲時,那一年是葉老師在中文系最後一年,孔老師寫給他,表示對他的感謝,因此那年的暑假,孔老師在他的扇子上題字。葉老師除了幫孔老師做一些事情,也陪他喝了一些酒,因此有特別的情誼。 通常這樣的作品,會把扇弧去掉然後裱起來,葉老師也是預計等待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展出過後再掛起來保藏。有些拿扇面去求字,是為了裱起來。他說他當初比較傻,就拿扇子給孔老師題字,且那一把是舊扇子。那一年孔老師寫這兩首詩,給他是有用意的。詩中一首陳寅恪的自我感傷,第二首是想念王國維的字,這反映了孔老師當時的心情,當時六十歲對人生有所感慨,藉機來抒發於作品中,送給了他。
(六)斗方 斗方乃指書畫所用的冊頁,大小如買米的斗量,斗的形狀略帶長方型,不是正方形,是宋代以後斗的大小。宋代以後,尺的長度就固定了。殷墟每一尺不大於十六公分;到了孔子時代,大概是現代二十公分一尺;戰國時代大概二十三公分;魏晉南北朝胡人暴增為二十八公分為一尺,為了多收稅款。發展到宋代,就有三十三、三十四公分為一尺。目前臺灣也是以三十三公分為一尺。歷代度量衡的演變,也與此斗方有關。 跟斗方有關的成語為「斗方名士」,有點才華、放蕩不羈,認為自己瀟灑。這種人一來,老是要幫人題字,讓人拔腿就逃,通常這種人的字與文章都不行,卻老是要幫人寫字。
(七)題辭 題辭是四個字一句的,此幅小篆寫的〈延年益壽〉是送給孔維鄂女士,孔老師的長女,女兒生日,所以送一個吉祥話給女兒。這種紙是灑金宣,街上也可以買得到這樣的紙,尤其過年可以寫成對聯,很理想的材料。這四個字就通稱為題辭,運用範圍很廣,中國歷代的成語很多,說話常會夾帶成語;涵養豐富的人,出口成章,成語就很多。
(八)題籤 題籤有直有橫,此幅小篆寫的〈孔子象〉是橫式,在一本書的書額上題籤。作品的題籤樣式,有人設計短短的,很小氣,不大方;像一般題籤長條,有顏色封面,反映出白色宣紙貼上去的題籤,在書寫後貼上,就展現高雅的型態。有些封面設計者,完全沒有受過傳統薰陶,設計出來就不適當、不好看。如字距排得不好,只受過西方美術教育,卻沒有受中國的美術教育,所以有所欠缺。
(九)拓本 拓本是傳統複製書法作品的方法,陸游〈花時遍遊諸家園〉即是拓本。
四、對聯成立的要素 對聯是中國文學最後發展出來的文體,在明清時期很盛行,出現很多名家,如曾國藩等。對聯有些講究,如果不知講究,就不懂箇中奧妙。略為分析如下:
(一)上下兩句的文法結構必須相同 文法結構要分析是否完全對稱,上下兩句要一樣。例如唐詩裡著名的句子:「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是詩中的兩句,完全符合對聯的要求。逐句分析:「草」名詞,「枯」形容詞或動詞,原野上老鷹飛翔,由於草枯了,沒有茂盛的草,老鷹因此往下看銳利的視野,一看見就是獵物在那兒,看得清清楚楚。「鷹」是名詞,「眼」是名詞,因為草枯之後,秋冬平原使得老鷹可以用「疾」(銳利)的眼睛看清楚獵物。雪融化後,初春就到來,馬蹄相對比較輕。雪很多,則馬蹄踩進去就陷入雪堆,拔出費力。雪沒有了,顯得輕快,可以騎在馬上打獵。兩句拚起來,就是完整的畫面。由於乾旱氣候,草枯萎了,老鷹在天上往下看,看到大地,眼睛銳利可以鎖定目標;同時騎在馬上的主人追逐獵物,雪後的馬蹄比較輕,跑得比較快。天上有老鷹,地上有獵狗,打獵就很成功。短短十字,就能勾勒出完整畫面。對聯要講究上下兩句文法一模一樣,詞性對稱,草對雪,鷹對馬,疾對輕,句法結構都要一樣。上下描寫都是景色,卻面向不同。 有時造出的對聯,變成流水對,貌似相同,讀起來上下聯好似不同,但文法結構是一樣的。
(二)對聯上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 仄聲不只第三聲、第四聲,還包括入聲字。如果中國南方人,可以分辨出來入聲字;若是北方人,基本上分辨不出來。國語沒有入聲,最後一字一定要平聲,否則不能成立。這是鐵律,以下的規則也都是鐵律,不符合就不能成為及格的對聯。這像做數學,如果只錯一部份,整題就錯了;做對聯也一樣,都要對,不然就不對了。孔老師寫給二姊孔德懋女士的這副對聯:「風雨一杯酒,江山萬里心」。講的內容不多,但值得細細品味,如美好的米其林三星級菜餚,不能一口吃掉,否則可惜。 「風雨一杯酒」,風雨是很平常的,但這裡是隱喻,講的是姊弟經過將近一整個世紀的歲月,天下不太平,經常有風雨飄搖。我們半輩子都感受到時局的動亂、心裡的不安,風雨當中,彼此心連心。就藉著一杯酒,來讓對方了解我的心情吧!風雨一杯酒,裡面有無限的辛酸。這就是文學的奧秘,文字中沒有表達,但我們讀者可以想像作者的意思。動亂的世代,姊弟相隔這麼久,始終無法接觸,只有借著一杯酒來互相傳達彼此的心意,這個意思其中一部份的內容分到下聯。 「江山萬里心」,姊弟由於時局演變,被分到海峽兩邊,分開這麼久。山東分別後到臺灣來,終於有機會可以於日本相聚,彼此相距萬里之遙,但心可以相連。十個字表達豐富的意涵,甚至有形象,如風雨、江山是形象。高明的對聯,內容能蘊含深遠的意象,內容適當貼切,講中核心;若寫半天,卻沒有擊中要害,講到核心價值,就不夠好了。 形式上符合上句最後一字是仄聲,最後一句是平聲,才是對聯。如故宮三希堂的上下聯不合乎標準,是倒過來的,是不合格的對聯。在古代即使皇帝所寫,後代也能評論是非,一般而言不能如此,應用文書的例子都要符合這個要求。
(三)對聯的內容要上下聯互補,但不可以做成「合掌對」,就是上下聯文意雷同。 對聯若做成合掌對,就不及格,因為裡面的內容不能互補,等於是重複,對於要求精簡的對聯而言,是重大的罪惡,不可以對待這種文體如此粗魯,表面看起來不錯,實際上下聯講的都一樣的話。如:「寒舍迎風冷,孤舟冒雨寒。」這兩句的意思基本上相同,字雖不同,意思相當,這就是合掌對,不及格的對子。初學的人很容易做出這種對子,但他自己渾然不覺,以為自己寫得不錯,這種不好的句子就被寫出來了。內容重複,這是不可犯的罪惡,要求精簡的文體怎麼可以粗魯對待?
以上三點要同時滿足,但很不容易。首先要會做對子,規則要會懂,又要避免做出合掌對,最後上下兩句合起來意涵要多重,達到這樣的目標才是我們想要追求的對聯境界。合起來講,對聯這種文體很不容易,尤其每次要做時都是單獨的目標,不能預先做。比如有人去世,才做輓聯;不能人還沒去世,就預先做輓聯。據說曾國藩就犯過這樣的過失,為朋友預先寫輓聯;後來朋友來訪,差點被看到。尤其要針對當事人,實際發生的狀況而做,這種不能預估,真的很不好寫。
五、孔先生的法書介紹 (一)老師:莊陔蘭,前清翰林 (二)孔老師書法從顏體入手 (三)孔老師筆劃厚重有力 (四)孔老師擅長各種字體,包括楷書、行書、草書、小篆、金文(青銅器上的文字),基本上不寫魏碑或隸書。 網路上宣稱孔老師的字,多是假作的字,此次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於國父紀念館的展出,是孔老師的真跡,屆時可以好好欣賞。 山東圖書館副館長李勇慧女士《一代傳人王獻唐》頁一二六稱:孔先生「工書法,從二王入手,後轉顏體及北魏張猛龍碑。」從二王入手,葉老師不接受這種說法,孔老師的字,寫給莊嚴的行書,寫得秀麗,僅有那幾件有二王味道,或有趙孟頫的味道,所以說從二王入手,他不同意;如果說孔老師曾經學過二王,他同意,因為凡學書法者,都學過二王,但這樣講很投機。後轉顏體正確,張猛龍碑有一度是北魏書法很紅的帖子,但葉老師從來沒有聽過孔老師講他學這個碑,也沒看過他寫過魏碑的字。 前故宮博物院副館長張臨生女士稱:「孔先生在故宮時間長,過目之趙(孟頫)、董(其昌)甚多,應受影響。」這些書法作品偏向秀麗型,應受影響也是推測之詞,但看前面的作品,孔老師應當一生書法較多顏體字。雖然他們說的不能說都不對,但基本上是顏體,也看過許多其他人的書法,多少也會吸收到某一部份。這樣的回答沒有錯,也比較含蓄、保守。葉老師認為不要直斷的說孔老師學什麼字,否則無法支撐理論,因為現在能找到孔老師的作品不多,也很難讓人信服。
六、孔先生書法欣賞 前面是介紹體式,後面則以欣賞書法的角度來看。 (一)孔老師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寫「入則孝、出則悌」,落款於戊戌六月,但不知寫給誰,這類就歸於法書集誰所收藏,泛泛寫為孔府收藏。此幅行書體寫,但行書味道不濃,也很少連綿書(有餘力)。字不大,因此書法底子好的就容易寫成連綿書,寫起來輕鬆而勝任愉快。可稍加欣賞一下,模仿如何用筆,這是欣賞過程中有必要的,如古人讀帖。拿著帖子,我們讀它,不是唸出聲,而是好好看每筆的用筆,以及字的結構,不能只注重其一。這是書法入門ABC,教小朋友寫書法,裡面就會分析某些字一定要寫成上中下三段,如鶯歌的「鶯」。某些字該怎麼寫,如「師」不能寫平,要左高右低,書法教科書會分析楷書結構。基本上沒有法帖怎麼寫草書,可能有草書範本,但不會教你怎麼寫。
(二)斗方〈德之不修〉:寫給孔維寧先生的字,這是行書。看用筆蠻放得開。 (三)寫給孔垂長先生的〈忠信篤敬〉:楷書字,每筆都很飽滿。葉老師一再強調顏體字飽滿,但不是胖,有些人誤解顏體字就是胖,不是如此。顏真卿的字是鍛鍊過的胖,肌肉結實。顏體字的一捺,每筆劃都很講究。分析書法字,每一個字怎麼寫、筆劃怎麼安排、架構怎麼呈現,這就是讀帖。讀過之後,再跟人講解,說服力才會高。導覽能把握要點,講解得讓人受到說服,這樣就有所得而歸。 (四)〈孔德成行書自作詩〉:寫得秀麗,秀氣而美麗,符合二王、董其昌的字,漂亮又流利,這樣的作品是孔老師正值壯年寫的。這樣的作品,張臨生女士就說是受到故宮的作品影響,也許有一陣子孔老師受到影響,但不是最終的風格,最終還是以顏體字來表現作品。同時,欣賞作品中提到的人物,如莊嚴先生的一生,可以去找書來了解。莊家出了許多人才,包括媳婦在內,都很有成就。到莊家作客,難免就要寫字,不只是有好菜餚,還有好主人,莊嚴先生就是一個可愛的老頑童,當時在故宮後面效法古人曲水流觴,沒想到不從人願,上面曲水不成,觴皆落入水中。他曾在臺大中文系教過書法,有一度學宋徽宗寫瘦金體,這種字體除了宋徽宗以外,其他人很難模仿,很難寫好。 (五)〈孔德成行書醉後試玉虹樓筆寫未古詩〉:這一件在莊家寫的,要請特別注意孔老師的落款,最後是孔家製作的玉虹樓筆。文人雅士的文雅,在酒後寫字。一般人酒後發瘋,或是胡言亂語、行為不當。孔老師是背誦寫出的字,喝了酒之後寫下,基本上都是背下來的,這就是他們的風流。 (六)〈靜慕〉:這一天莊嚴先生又請吃飯,寫「靜慕」,底下「六一翁」就是莊嚴先生,號慕陵,為何自稱六一?他模仿歐陽修自稱六一居士,指六藝之一。 (七)孔德成「壽」字(畫仙版):「壽」為莊老夫人寫的,應其兒子們的要求。寫得端正,標準楷書,一筆不苟,看不出是連筆而書。我們在寫字時,有時筆鋒所過,是可以隱藏的,這個字從前面連著寫,後面有隱藏的部分,這是書法中的一法,古人就善用這樣的方式寫字。 (八)〈秋入海天〉(七絕中堂):這一副作品可以看出孔老師的風流,就是文雅的意思。本詩中文月學弟其實是女教授林文月老師,很漂亮,也很會喝酒,甚至還能陪抽菸,是一位才女。現在已經八十幾歲,不減風華。落款表達孔老師寫他以前的七言絕句舊作,孔老師沒有意願寫詩集,我們也編不齊,因為早期大量人士從內陸撤退到臺灣,臺灣本地臺灣人也很會做舊詩,因此結成詩社,公開發表作品。早年有臺灣詩壇,每一期都有一副國畫,收集大陸來臺舊詩人,以及臺灣遍地詩社的作品。臺灣詩壇後來開始愈來愈多人投作品,收的內容愈來愈多,國畫本來只有一副,後來可以收到兩副。後來又改為中華藝苑,後來又改制,由師大國文系的老師在編輯。不過看舊詩的讀者,現在已經嚴重減少了。過去曾經發行很廣,現在卻很少見。葉老師的父親也是舊詩人,因此常買這類書籍,不知不覺就被影響,然後去念臺大中文系。 (九)〈萬馬無聲秋塞月〉:題跋是一件藝術作品,書法或繪畫,我們寫下觀賞的心得記錄下來。題跋這種文體發展很晚,宋代以後才有這種文體,現代可以看到宋代從歐陽修、蘇東坡留下大量的題跋,世界書局曾經收集出版過。題跋內容短短的,記載重要的心得感想。此幅就有孔老師的題跋。題跋襯托出所欣賞、寫作的內容才是好的題跋。不能成為斗方之士,要本領夠、學養飽,才能落筆成章。此是孔老師喝醉時寫的字,但太醉也不行,這件書法作品是上選。其中題跋有一個字塗改,這種塗改是容許的,自古以來都有塗改,但有技巧,這是喝醉酒才如此做。通常在這個字旁邊點一點,代表有錯字,最後才在底下寫出來。這是傳統書法作品的作法。此幅這不是正常作法,但由於視覺上影響很小,所以不失為作品中的可取之作。 (十)〈子雲亭〉送給張臨生女士的作品:這個對聯寫得真好,很適合這對夫妻。該是楷書就寫楷書,該是小篆就寫小篆,規規矩矩,一絲不苟。孔老師一輩子在大事上一絲不苟,小事上則偶爾胡塗,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應對,就哈哈一笑。 (十一)張光裕的夫人葛瑞雲〈妙筆生花〉:其中「妙」字是飛白的寫法,卻是完整的,筆意貫徹到最後面。另外有一種飛白,故意寫的時候留下一些白,有人刻意寫出這種飛白字,但通常寫字的人,不會刻意寫飛白,除非刻意寫成飛白的溥心畬,他的毛筆是竹筆,所以才能飛揚、翻覆,除了寫字功力,還要講求工具。孔老師不是刻意寫飛白,卻又不是敗筆,最後一筆的筆意到了,所以是一個成功的飛白,不是刻意寫出來的字體。如果刻意寫出飛白,武則天的太子碑就是用竹筆寫飛白字體。本幅雖然只是「妙筆生花」幾個字,但結構妥當,橫字很難寫,直字比較容易。橫字的排列往往容易高低不妥當,總是寫完後感覺懊惱,卻又不能塗改。這幅字的排列很穩當,就要從這些地方來欣賞。瑞雲其實是他的學生張光裕的妻子,弟妹就是口語中的弟媳婦。書法中有一件作品是陳夏生是莊靈的太太,卻說是先生。男人可以稱賢弟,女子也可以稱為賢弟,古人用法都能通。 (十二)陸游〈花時遍遊諸家園〉:「飛花盡逐五更風,不照先生社酒中。輸與新來雙燕子,銜泥猶得帶殘紅」。這是孔先生寫給水生先生的字,我們得到的是拓本。孔老師用筆輕巧、隨意且大膽,多半是喝醉酒寫的。 (十三)這件〈書堆狼藉小窗前〉:孔老師路過曲阜,想到他的老師莊陔蘭先生,選雪僧(李炳南先生)詩,即以心師(莊陔蘭字心如)筆法為之,心師是尊敬的稱呼。孔老師通六書,懂文字學,而臺靜農先生說沒有學過文字學,不敢刻印章。這一件很明白,模仿老師的筆法,可以見筆法是顏體字,寫出這件作品。這印證出古人的風氣,模仿誰表示對他的敬意,不是抄襲。
七、結論 孔老師以顏體為主,參考歷代書法家作品,不是主要模仿某位對象來寫書法。這是對孔老師書法作品的總結。
八、問題解答 一、葉老師如何完成收錄孔上公作品文集這樣艱鉅的任務?孔家為何會找上您來做這件事? 我本來不應該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現在經由提問,向大家報告。我從四年半以前,有一天突然想到,是否能夠收集孔老師的書法,心裡想到的只有寥寥幾人,還沒有頭緒。後來就靠著問外校的人,猜想某人或許知道誰有,於是一個個去問。後來看有些是假的,有些是真的,過程花了很長時間。我現在整理出來的,不過六、七十件,中間淘汰很多,因為知道是誰代筆的。講到代筆這件事,這是孔家歷代的規矩。鄉下人迷信,若有孔聖人寫的字,就能鎮魔驅邪,因此來者不拒,但衍聖公就累死了,所以請秘書代筆。到臺灣來後,孔老師也是請人代筆,很多是學生寫的,甚至孔老師不講究,找其他人隨意寫之,所以不拒絕,但不保證是真跡。這是孔府歷年來傳下來的規矩。我們展覽當然不能有假,因此費了很多心力收集,而且一再把不理想的淘汰掉,留下六、七十件展覽。這是關於法書。 可是真正要做的工作,其實是文集。孔老師一生雖然論文數量只有十來篇,不多,但是很精要。我們現在也把一些本來想要收集卻考慮許多情況而放棄的,如衛大法師辦的月刊,不能收錄,否則錯字連篇,又無法說明。辛苦收集孔老師寫的論文,以及正式的演講稿。孔老師一生演講許多,有正式及不正式的演講,如出訪歐洲講的是正式演講;內容精要的演講稿也收集。第三部分就是我們看過的雜文,不是全部,有些雜文沒有在課上提過,出版後可以從論文、講稿、雜文上看到孔老師的文章。 孔家大概兩年前才跟我說,有孔老師的抗戰日記,我不知道,於是影印出來整理,最後決定能出版日記,抗戰時期的日記,從民國二十七年八月到三十三年八月,中間有四個月沒有,前後五年的日記。內容主要是讀書日記,每天讀什麼書都有紀錄,或者因事整天沒有讀,或沒有心情讀書。抗戰期間孔老師讀了近兩百種的書,其中是精讀,如《儀禮》出現在好幾百篇日記裡提到,這是精讀。也有讀第二遍的書,他都有記錄下來。完整讀書日記,還有些抗戰的重要事件也寫在日記中,因此有出版價值。商得孔家同意,我們覺得應該出版,既使有些批評的言論,但有一種心胸:孔老師心胸開闊,他遵循古人說的:親者不失其為親,故者不失其為故。就算是親長,也不失親者之間的和諧;就是吵架,後來再見面也能是故友。孔老師若一時不知所措,就開懷大笑。孔先生留下許多風範,值得我們學習。 花大量的時間,基本上就是這樣來克服閱讀的困擾,認定目標、鍥而不捨,總有一天達成,能在十一月印出,趕上明年一月的展覽。當時想說會出版,但不敢有把握,除了文集以外。我當時有壓力,雖然孔老師去世後,系裡有辦研討會,但總覺得做不夠,五年前中央研究院主辦、臺大中文系協辦禮學研討,但還是覺得有壓力,因為很多人問為何沒有整理出孔老師的遺作。終於我整理出這三本書,只要有心,至少能成一半;若能全成,就值得慶賀。 孔家若不找我,也不知道該找誰,不然沒有人能成此事。我跟孔老師的時間最長久,也非我不可。
二、孔德成先生是否一生都用毛筆寫筆記? 孔老師一輩子用原子筆作小抄備忘,下次又要備課,夾到另一本書,內容改來改去,字也寫得超小,用的都不是楷書,而是蠅頭草字,很難認得。那一輩的人習慣這樣作,小抄無法整理,隨時修改,沒有定稿之時,我們只能出版文集,整理出印刷出版那部分,不能全收,理由如錯字太多等。現在出版都經過仔細校對,還有包括古文字,還要造字,或者原稿就缺字,只能畫個方塊。總之會面對很多困難,但讀的日記還有二十多處無法寫出正確的字,有些原來就寫錯,如人名寫的不同,不知道哪個正確。這樣則無法辨識。不能作到百分百的校對正確。
三、如何辨別孔上公的作品是代筆或真跡? 清華大學有一位先生收藏不少,市面上也有不少假作。真偽的字可找我看看,因為長年看他寫字,以及了解他對書法的認識。每一筆畫都寫得飽滿,很難分寸可以掌握如此好。不要看「孔德成」三字,落款是有習慣的,但若習慣分析也不準確。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喜歡這樣看,藝術不是科學作品,不能用僵硬、呆版的分析法,前後款落款何嘗一樣?最可靠就是拿來看,先看了再說,我覺得是最可靠的。
四、孔上公如康有為也如此稱呼,尊孔的目的為何? 中國古代稱呼最高級的公爵為上公,就是排位子在第一位,上朝時公爵位階是第一位。周代可以有三個公爵,魯國、宋國、杞國。孔老師剛出生,康有為就稱他為上公,因為會繼承衍聖公,但為何康有為會寫信給他?因為他一心想要當孔教教主,先到南洋推廣孔教,南洋有些有華僑地區,可以發現康有為推廣的學術痕跡,如以黃帝紀年,當時有這種複雜的社交網絡,其中有一箭頭指向孔老師。我們曾經有一度影印康有為寫給孔上公的信在臺灣流傳,當年我知道這件事,就是有一學長是師大李雲光博士,在香港發現。所以孔老師後來的社會關係、網絡非常寬廣,包括在祖父輩就來往,到戰後仍有來往的,故者不失其為故,不因為打戰而失去故交。身為著名人物,其實比平常人處理事情要多、考慮要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