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物中仰視孔德成先生傳奇的一生
應典藏雜誌317期邀稿,將張臨生館長與陳筱君女士講述內容合輯/編輯部整理
展出文物介紹 張臨生館長 講述
臺灣大學歷史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哈佛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私立中原大學專任客座教授、震旦博物館館長,現任震旦博物館董事。
此次導覽的主題與意義 陳筱君女士 講述 現任羲之堂總經理、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暨書畫聯誼會召集人、財團法人晟銘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理事。是孔德成先生百年文物展策展負責人。
一、緣起 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長孫孔德成先生,於民國九年農曆正月初四(國曆二月廿三日),生於山東曲阜孔府,字玉汝,號達生。四月廿日歲滿百日時,北洋政府徐世昌大總統令襲封第三十二代衍聖公;後於民國廿四年七月八日,改任第一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先生自幼學習經傳、詩文、英文、歷史、地理及書法等,儒學底蘊深厚,書藝精湛,真行草篆金五體皆擅,尤精於古器物學及金石文字。 遷臺後,於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興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等校任教,講授「三禮」、「金文」及「殷周青銅彝器」等課程。此外,經常應邀赴海外講學,深受日、韓等儒學與文化界人士的尊崇。先生一生致力於傳承孔子思想和中華文化,五十餘年來教學不輟,作育英才無數,先後獲韓國成均館大學(一九五九年)、日本麗澤大學(二○○一年)與臺灣大學(二○○五年),頒贈榮譽博士學位。 先生是動盪時代的見證者,其身分與地位同有跨時代的意義。曾出任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暨指導委員會委員、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等要職。 自一九五七年起,先生多番以聖裔身分推動國民外交,前往日本、韓國、歐洲、美國等地主持祭孔典禮和發表演說,並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會面,將儒學推廣到世界各地。二○○八年十月廿八日,因肺炎併發器官衰竭病逝,享年八十九歲,十一月卅日安葬於新北市三峽區龍泉墓園。 二○一九年適逢先生百歲冥誕,社團法人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聯合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國立國父紀念館、社團法人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和至聖孔子基金會,規劃辦理「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相關活動,內容包括「儒者之風–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二○一九年元月十九日|二月十日)」、「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會(二○一九年元月十九日)」、出版《孔德成先生文集、法書、日記》全集一套及製播《孔德成先生紀錄片》,用以緬懷一代聖裔。
二、文物概說 此次百年紀念活動,除了紀念會與紀錄片播映外,以為期廿三天的紀念展為重點,期以透過展出文物(包括法書、圖畫、日記、手稿、筆記、用品、勳獎、相片等),讓世人認識聖裔的內心世界。部分具代表性文物說明如下: (一)萬世師表 清康熙廿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皇帝親臨孔子故居曲阜,於奎文閣前下輦,從甬道走至大成殿,對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禮行祭,後賜下御筆「萬世師表」刻匾懸掛於大成殿。次年,詔令摹拓此匾,頒發全國各地孔廟,萬世師表從此成為孔子最佳代稱。而今全臺首學臺南孔廟大成殿,所懸之萬世師表為年代最早且大的匾額。法書真跡由孔德成先生攜帶來臺,於西元二千年捐贈給臺北故宮博物院。因墨寶已被文化部列為國寶,此次展出的是高仿複製品。 (圖一、康熙皇帝御書之萬世師表)
(二)蟒袍與朝珠 衍聖公為一品公爵,先生曾說:「我是中國唯一的Duke」。依《皇朝禮器圖式》載,蟒袍顏色為石青色或藍色,無定制,一般繡九隻蟒、四爪,若朝廷曾經賜下五爪蟒緞作蟒袍,則可以製作五爪蟒袍。孔府所存五爪蟒袍,推為光緒二年、十四年進宮面上時,光緒帝所贈的蟒緞所製,代表清帝曾親賜五爪蟒袍,非為僭越而是特別榮寵。此為冬服,內裹皮裘,外飾雲紋,有壽山福海,波浪江牙,十分珍貴。 衍聖公上朝,除著朝服或蟒袍外,還要戴朝珠。依清朝定制,朝珠一○八顆,大珠四顆稱作佛頭,胸前為浮圖塔,頸後接背雲,珠旁有記捻,左兩串,右一串,珠子質地多樣,瑪瑙、翡翠、綠石、琥珀等等,惟忌使用東珠,此乃帝后所御用者。東珠色黃,較之今日的珍珠,實非上品,然此物出於東北水中,是滿人隆興之地的特產,必要護之而尊其身價。孔府所有的朝珠,係由菩提子、翠玉、玻璃等組成。
(三)衍聖公與奉祀官 先生出生滿百日,北洋政府令頒世襲第三十二代衍聖公。此令乃民國建立後,唯一的爵位世襲令,概因衍聖公爵位,自宋以來朝代興替而不絕,雖民國主以民為主,但孔子思想為中華文化主流,必也要延續下來,所以頒發衍聖公世襲令。 據大總統令所載,開宗明義揭示「治理國家應以民為本,敦崇教化」,其後文述無非細心叮囑,處處流露長者的關愛之情。鑒於孩子年幼,府務全由本族宗長及陶氏作主,未免年幼發生意外及妥善培育,所以又特別申告規定,目的無非在保護聖裔的安全。此令不同於前清黃紙絹,由紅黃兩色所成,乃依北洋政府五色旗(紅黃藍白黑)之序而裁製,故大總統令長者可足五色。 民國廿四年一月十八日,國民政府令將衍聖公爵號,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給予特任官待遇。七月七日先生與顏、曾、孟三氏奉祀官抵達南京,受到蔣中正夫婦的照顧。八日,前往國民政府大禮堂,在陳立夫主持、戴傳賢監誓下,完成宣誓就職典禮。十六日返回曲阜後,將奉祀官大印供奉在大堂裡,並從濟南請來金匠開印,一時孔府紮紅彩鳴鞭炮,如辦喜事般熱鬧。
(四)最敬畏的人 孔先生於民國卅七年赴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當時傅斯年在美國養病,便安排孔先生住在他家樓上。孔先生年紀輕,傅斯年管教他很嚴,總是在夜裡等門,讓他不敢太晚回家。孔先生說:「他唯一最怕的人就是傅先生。」傅斯年來臺後擔任臺大校長,他體型胖血壓又高,民國卅九年十二月廿日在省議會接受質詢時,不幸因腦溢血過世,孔先生因此哭了三天三夜。臺大為了紀念傅校長,便安葬於校區熱帶植物園,於傅園旁又建了一座傅鐘,每天敲二十一下。因為傅先生說:「人一天二十四小時,要用三小時來沉思。」所以敲二十一下。傅校長為臺大樹立學術典範及自由風氣,他就是臺大學術自由的象徵。
(五)第五研究室 臺大文學院第五研究室,不僅是孔先生的研究室,也是師生上課的教室。孔先生原在考古系兼課,後來加入中文系,合計開三門課-三禮、金文及古器物學。一九六五年卸下故宮職務後,正職是國大代表及奉祀官,但最喜歡的工作是教書。雖兼課一周鐘點費只有四小時,但他每星期二、四、五的下午都在臺大治學研究,一教五十年,誨人不倦的典範。 孔先生常搭254路公車來校,上課的方式是-「頭重腳輕」法,也就是將重點放在前面,讓學生先打好基礎,把註解細講,每章節說得周到,日後學生就可以舉一反三。他說這是得之於陳寅恪的教導。
(六)酒黨與臺靜農 孔先生在臺大兼課,一群師友們下課就去吃飯喝酒,由此成立個「酒黨」,黨中有酒魁、酒仙、酒聖、酒鬼、酒俠、酒丐,因為孔先生總是督人將酒喝下,所以被冠呼「酒霸」,善於治印的臺靜農先生,便刻了一方酒霸的章給他。 臺靜農是孔先生的摯友之一。孔先生內心常感寂寞,因地位之故少有人敢與他說笑,唯臺靜農例外,兩人經常相互調侃。臺靜農長孔先生十八歲,孔先生稱臺靜農為「老臺」,老臺就回稱「聖人」。後來孔先生任考試院院長,臺老笑稱他有座車了,是「闊人」。
(七)胡適臺中避壽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胡適到臺中北溝故宮。行前九日特別致函給孔先生、莊嚴與熊國藻三人,說要到北溝去避壽,順便借館藏《四庫全書》來比對《水經注釋》內容。此時,孔先生為國立中央故宮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胡適為委員兼中研院院長,自不能怠慢。期間孔先生悉心接待又暖壽,十七日胡適先生以自己的簽名照,作為回禮以資紀念。十八日開車北返,但不知胡適先生還否記得,十六日到北溝時,正是孔先生伉儷廿三周年的結婚紀念日。
(八)題張大千《灩澦歸舟圖》 張大千先生常年在國外,每次回臺總要到北溝故宮去參觀訪友,孔先為聯管處主任,自然要善加接待。一九七六年,大千居士從海外歸臺,定居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的摩耶精舍。當年農曆十二月,從箱中取出數年前購入的元紙,畫了一幅當年往四川,於長江瞿塘峽過灩澦堆的圖作,名之為《灩澦歸舟圖》。彼時,臺靜農先生看了十分讚歎,大千居士便落款贈之。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七日,孔先 生與老友們在臺老的臺北家中作客,臺老請他為所藏大千居士《灩澦歸舟圖》題跋。因抗戰時期從武漢搭船逆流入川,歷經瞿塘峽灩澦堆之險,故而賦詩兩首以記當時的情景。其一詩云:「淋漓大筆寫雄關,礁石蒼茫雲水間。舊夢己隨帆影遠,只今紙上看秋山。」如今二人皆已鶴歸仙去,真是應了「只今紙上看秋山」一語。
(九)莊嚴的壺筆 孔先生與莊嚴先生同在聯管處工作,名義上為長官部屬,但因保護故宮文物而關係密切。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故宮北遷至臺北外雙溪,莊先生任職副院長,家早搬到臺北來。孔先生等兒子維寧一九六六年高中畢業後,也搬遷至臺北,惟奉祀官辦公室仍在臺中。一九七四年農曆正月初四,莊嚴邀孔先生與臺靜農至洞天山堂小酌(概乃孔先生生日),酒後孔先試用莊嚴所新創發的壺筆,寫下「靜慕」二字。靜者,臺靜農;慕者,莊嚴號慕陵。隨後莊嚴在下寫道:「六十三年正月四日,邀臺靜農、孔達生小酌於山堂。酒後上公試用壺筆書此二字,交夏生(兒子莊靈之妻)存之。六一翁(莊嚴六十一歲時,仿歐陽修的六一,自號六一翁,每日必做六件事:寫字、散步、喝酒、靜坐、打拳、奉行自己)漫識。」後蓋上鈐印「秋夢盦」。當時因記者報導莊嚴先生自製壺筆,故而有此次的酒後試筆。
(十)蔣中正總統視察孔廟 一九六六年中國大陸進行文化大革命,中國傳統文化一一被摧殘,同期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認為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子的道統,為孫中山先生所繼承,此一儒教文化之復興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故蔣中正總統於一九六八年二月廿二日手諭指示:「對於孔廟雅樂,祭孔之樂器、舞蹈、服裝之製作與研究,須加以注意,以恢復我國古有禮樂之基礎。」 教育部文化局基於此諭,於九月十日召集內政部、臺灣省政府民政與教育廳、臺北市政府民政與教育局等機構,及奉祀官孔德成、故宮院長蔣復璁、文化大學莊本立教授等人,組織「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著手制定新的祭孔儀典。十八日由行政院公部〈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辦法〉,即日起實施。新制的釋典於同月廿八日在「臺北孔子廟」登場,典禮前一天,蔣總統親自到場視察「習儀」(排練),故宮院長蔣復璁及國民黨副秘書長秦孝儀,一起陪同視察孔廟祭孔籌備事宜,三位故宮前後任院長都在場,十分巧合。 工作委員會至一九七○年止,每年以臺北孔廟釋奠為實驗機會,陸續修訂儀式過程、禮器、衣冠、音樂、舞蹈等。工作委員會統整三年的成果,編寫《祭孔禮樂之改進》小冊子,由內政部公布試行。一九七二年,政府接管臺北孔子廟,交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管轄,並改名為「臺北市孔廟」。一九九三年九月訂定〈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要點〉,二○○九年十月修正〈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奉祀及紀念要點〉,成為今日祭孔的依據。
(十一)最老的公務員 一九二○年,出生僅百日的孔德成,由北洋政府頒令襲封第三十二代衍聖公,當時康有為致書給孔德成,稱:「德成上公世兄執事」,此乃第一回首見「上公」二字。一九三六年,李炳南先生入孔府任職,因《周禮》說:天子之下的三公,受封到八命,再加封時為九命,已居人臣極位,名為「上公」。孔子後世嫡孫,代代受封為一等公爵,上朝時排在文官之首,因此,日後一貫以「孔上公」稱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初,因日軍進逼曲阜,孔德成先生無奈地離開孔府,帶著呂今山與李炳南兩位先生往漢口而重慶。抗戰勝利後,因山東動亂而暫居於南京;又當國共戰爭情勢危急時,讓李炳南(雪廬)押著文物與家眷到臺灣,此後李炳南終身在奉祀官府裡任主任秘書一職,這一年他六十歲。 一九七九年,雪廬老人九十歲,自覺該退休了,便寫報告向孔先生請辭。但孔先生不批辭呈,且不斷地慰留,所以,老人常自嘲是中華民國最老的公務員。過幾年又提辭,且當場跪下來,孔先生見了也跟著跪下,兩人抱頭痛哭。便暫請江逸子先生代理主祕,後由尤宗周先生出任此職。 一九八六年三月,老人身體日益衰弱。十九日,最後一次講《華嚴經∙十回向品》,末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偈語,切囑大眾精進修行。四月十二日告訴近侍弟子說:「我要去了。」以「一心不亂」囑咐在側諸弟子。次日清晨五時四十五分安然往生,享壽九十七歲。孔先生寫了輓聯:「數萬里流離備嘗甘苦與君共,五十年交誼多歷艱難為我謀。」輓聯道盡雪廬老人半世紀來,盡心盡力看顧他以及全家的情誼與不捨。舉行告別式時,孔先生在靈前行三跪九叩之禮,且親自為這位親如家人的長者封棺。
(十二)紅梅閤上鬥茶香 一九七八年元月,女弟子張臨生與語言學家梅廣先生結婚,孔老師除為之主婚外,還寫了一幅篆體的對聯以申賀,上下聯為「綠蟻杯前聯句好,紅梅閤上鬥茶春。」這綠紅指著一對新人,在大婚這一天,眾人皆要舉杯致賀。往昔好友到家中作客,主人待以自釀的酒,此新釀舊醅的酒多綠泡,像是螞蟻浮在上頭。賀客來到主桌前舉杯向新人敬酒,抬頭一望那堂中的聯句,末不讚譽寫得真好呀!新娘子雖忙著婚宴,豈知道她的新房書桌上,正攤著一篇尚未完成的稿,那是寫有關「宋朝鬥茶」的專文呢!
(十三)與二姊情深 孔德懋十七歲出嫁到北京城,弟弟思念二姊,寫了一首詩:「黃昏北望路漫漫,骨肉相離淚不乾。千里雲山煙霧遮,搔首獨聽雁聲寒。」他們再次重逢不是在孔府,而是一九九○年十一月在日本麗澤大學的巧遇。當年,孔先生為考試院長,在政府的「三不」政策下,雖他與二姊的感情至深,也無奈地拒絕來自二姊的數度聯繫。 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廢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一九九三年四月廿四日他卸任考試院長一職,寫了「風雨一盃酒,江山萬里心」的條幅,託在香港的學生張光裕送去北京給二姊。經過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欲藉酒對飲訴說別離的相思苦。
一九九五年九月,孔德懋隨「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兩岸文化交流代表團赴臺,姐弟終於再次見面促膝長談。這距離二姊出嫁離開孔府,整整一個甲子的歲月。
三、結語
人生轉眼百年,說長不長,道短不短。如孔先生般的衍聖嫡裔,因時代遞變怕是後無來者了。二○一一年四月,孔子第七十九代嫡裔孔垂長先生,首次回到曲阜孔廟祭孔,也進孔府看看未曾見過的府邸。一九四八年,解放軍佔領曲阜接管孔廟、孔府、孔林。一九四九年三月,成立「曲阜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三孔。一九五○年三月,中共魯中南區黨委決定,開放三孔讓民眾參觀,從此孔廟、孔府、孔林的神祕面紗揭開。從廿世紀初到廿一世紀,孔府的歷史圍著孔德成先生發展,雖然三孔的建築、文物、史蹟猶在,但少了新主人的相襯便要少味。今逢先生百歲冥誕,在臺舉行紀念展,其私人文物係首回展出,觀之當能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