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個慎終追遠的旅程−仰光曼德勒善法之旅

活動紀要

二O一七年歲末,因著馬來西亞鄭其皇先生及其家族,為其父親鄭發旺老居士做善法之因緣,我們來到了緬甸,這個以佛教立國的國家。因為孤兒院的狀況還無法完全確定,一直到十二月十一日,才確定所有行程,並趕在十二日將手冊印製出來。本次團員除臺灣一行六人之外,加上馬來西亞鄭氏家族三十人,總共三十六人。由於團員分散於臺灣、馬來西亞、汶萊等處,所以約定在十二月二十日從由各地飛往緬甸仰光集合,並於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曼德勒全員到齊。

這趟主要是探訪孤兒院。緬甸由於內戰、貧富差距加劇,導致孤兒人數不斷攀升,甚至有才出生不到數月的嬰兒,被人拋棄,因此有許多出家長老,發心收容這些孤兒,讓他們的身心得以安養,有受教育的機會。因為有這些長老的發心,讓這些孤兒有機會改變命運,甚至將來能夠回饋於社會。

出發當天清晨,臺灣冷氣團發威,卻抵擋不了一行人的熱血沸騰。抵達仰光後等待部分鄭氏家族親友到達後,我們前往仰光省工業區孤兒院探訪,創辦者(比丘尼)為延續佛教傳統精神,於二OO九年創辦此孤兒院,目前共有四百八十位孤兒,學校總人數有一千多位(成員為八位比丘尼,小沙彌、小尼姑、孤兒與村中貧童),所捐獻的經費將用於興建食堂,並改善電力照明與宿舍居住環境。

晚餐時與Withaka比丘尼見面,她帶了四位的孩子來,明顯可見有的孩子有皮膚問題,但因路途遠住持怕回程暈吐不敢讓孩子與我們用晚餐,這家孤兒院很需要資助,以前學會曾多次資助,他們一直記得我們學會,比丘尼見到我們的第一句話是:我以為你們把我們忘了!我們除捐款外亦致贈醫藥及文具。

晚餐後與勃固省Wai Lu Wun Monastic School(Pan Pyo Lat)孤兒院長老會面,該校成立於二OO四年,住持因曾經留學印度、泰國,想要改變祖國的教育,而創建該校,學生人數約四百人,主要為孤兒及村中貧童,長老是位理想家與實踐家,訪談摘要附於文後,供大眾聞之學習與隨喜。

第二天清早,一行人搭機飛往曼德勒,今日主要行程為景點參訪。茵瓦古城是撣族在一三六四年於茵瓦建立王朝時所建造的首都,它是座古老的皇城。後來緬人的大敵—孟族人,在一次反叛中攻占了這裡,結束了它的王都歲月。爾後一八三九年發生了大地震,以及二戰時期遭受到嚴重破壞,茵瓦古都已徹底荒廢,現在只剩下零散的廢墟遺址還隐藏在樹林間、農田裡。接著參觀了馬哈昂美寺及寶迦雅寺,寶佳雅寺又稱為柚木寺,整座寺廟是由柚木所造,且懸空建在二百六十七根柚木柱子上,雕刻十分精美。

午餐過後,前往曼德勒西南部二十一公里,緊鄰伊洛瓦底江的佛塔之城—實皆。實皆山一帶有超過六百座寺廟,超過六千位僧人在此修行,遠遠看去,山上的佛塔星羅其布,金碧輝煌,耀眼奪目。此次主要參觀景點是烏敏東寺(U Min Thonze),以及建於一三一二年的松烏蓬那信寺(Soon U Ponya Shin)。烏敏東寺很特別的地方是,其順著山勢設計成彎月型的三十個洞窟,洞窟內供奉了四十五尊佛像。而松烏蓬那信寺有座平台,可以俯瞰山下平原以及伊洛瓦底江的風光,一覽無遺。

第三天早餐後,先去參觀固都多佛塔。固都多佛塔建於一八五九年,四周圍繞著七百二十九座白色的經書亭,每座亭內有一塊石碑,稱功德碑,每碑刻有佛經一章,石碑上經文有除了緬文外還有古老的巴利文,享有「世界最大書本」之美譽。接著前往皇宮參觀,皇宮內有一個高三十三公尺的瞭望塔,爬上一百二十一級樓梯後,可以鳥瞰整個皇宮及曼德勒市的勝景。宮內博物館展出緬甸王用過的物品、相片等等,從中可以瞭解緬甸歷史的由來及典故。

午餐後前往YGW孤兒院探訪,此孤兒院創建於於二OO四年,住持和尚因看到許多棄嬰,心生悲憫而收留之,此孤兒院主要收留對象為孤兒、棄嬰與村里貧童,除了此處以外,緬甸各地亦設有分院,共約三千人,住持表示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捐款與借款,因院童住宿太過擁擠,善款將用於興建宿舍。

第四天早上,前往瑪哈牟尼佛塔(Mahamuni Pagoda),佛塔內供奉Mahamuni佛像,貼滿了金箔。佛像建造的年代可追溯到西元前一世紀,傳說是釋迦摩尼佛親自監工打造的,臉型和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佛像高四公尺。在一八八四年時,一場大火燒毀了曼德勒城,但佛像卻奇蹟般地保存下來,唯一受損地方是純金皇冠和金製品被溶化混在一起。當地人將這座佛塔視為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每天來朝拜的各地信徒絡繹不絕。在清晨四、五點,僧人和信眾便無限虔誠地為佛像洗臉,供獻清水、食物、鮮花和香燭;這已是瑪哈牟尼每天的宗教儀式。隨後前往柚木大橋參觀,柚木大橋是由一O八六支柚木豎立於河中,全長一點五公里,橫跨兩岸,是當地人民的休閒勝地。

下午我們去探訪一家必須要換小巴才能到達的偏僻孤兒院。而這條到達孤兒院的山路,崎嶇難行,此孤兒院成立於二O一四年,共有一百三十位孤兒,孤兒院本來建於高山,後為了孩子們的教育而搬到此處,又為了方便管理與教導,所有孩子皆出家,孩子們每天得分批乘坐師父開的小貨車到市區的佛學院上課,上學之路遙遠又漫長,每一趟都必須花一個小時以上,上學之路艱辛可想而知,我們所捐贈的善款將用於交通費用。

第五天我們從曼德勒回到仰光,午餐時,我們邀請多年未見的phayagyi孤兒們吃飯,老比丘已七十二歲,目前養病中,所以由較年輕的比丘帶了兩桌的孩子到仰光來見面,如同歷年來所詢問的答案,您們現階段的需求為何?日需八大袋米,月開銷一千八百萬緬幣(未提前告知而拜訪該院,只見學生們碗中僅有白米、鹽巴與幾根菜葉),祈願長老身體早日康復,孤兒們平安健康長大。

午餐後,前往兩家丁茵市的孤兒院拜訪,第一家孤兒院創建於一九九O年,並於一九九三年轉型為學校,招收孤兒與村里貧童,共有孤兒四百八十位,學生一千一百位,因為房子不夠住,因此尚在擴建,較大的孩子也幫忙搬磚、運砂,所捐贈的善款將用於宿舍的擴建。

第二家孤兒院則令我們印象深刻,該所孤兒院由比丘尼成立於二O一O年,緬甸是正在發展的開發中國家,但是人民對於環境尚未有保護意識,所以垃圾是隨處可見,這家孤兒院卻打掃得窗明几淨,跟一牆之隔的外界成強烈對比。住持長老對於所收容的孤兒,除了讓他們能溫飽外,也十分重視教育,而教育的其中一環便是環境教育,每個人都有其必須負責的工作,也是目前所見最有紀律的一所孤兒院。如果這樣的教育影響,能夠從孤兒院像漣漪一般往外擴展出去影響附近的人,進而影響整個緬甸,未嘗不是緬甸之福。此院學生人數有一百九十人之多,所捐贈之善款將用於興建宿舍。

第六天早餐後前往【NA GA HLAING GU 】寺院供養八百位僧侶午餐,也是此行唯一的一次齋僧,看著井然有序,威儀具足的隊伍,依序的持著缽,緩慢前行,內心敬意油然而生。午餐後前往岱計孤兒院捐贈,晚上與三家孤兒院的長老與院童們一起到大金塔點燈,所有的人圍繞著大金塔,等待八點一刻的到來,一起點燃燈火,同時也能點燃自己的心燈。

最後一天,也該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了七天的行程,在大家陸續歸回本位後結束了。至今仍有種不真實的感覺,如同夢幻一樣,一個夢結束,接替的另一個夢的開始,再見緬甸,希望還有機會能再回來。

勃固孤兒院長老訪談節錄

Wai Lu Wun Monastic School(Pan Pyo Lat)位於勃固,成立於二OO四年,目前院內一共有五十二位孤兒,另外還有其他附近的貧困小孩會到孤兒院學習,所以在孤兒院學習的孩子總共加起來有四百位。孤兒院的教育目前是從一年級到七年級,而八年級以上到十年級就會送到外面的學校就讀,院內還有一部分出家的小和尚,是送到外面的佛學院就讀,住持表示會先找一些專業的老師來給孤兒院裡的老師上課,而這筆經費是由師父來出支付。小孩與大人每個月固定會有一次的禪修課。

除了一般的學校教育外,孤兒院裡還開設電腦課程,讓一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可以在院裡學習,因為一般人沒有經費去補習電腦知識,所以孤兒院提供了這項服務,還額外的教導一些課外生活常識。

住持師父十歲出家,現在五十二歲。在四十歲生日時,成立了一個基金會,成員約七百多位,成員多有數學、工學等專業背景,哪裡有需要,他們就會義務去教學,有些地方路途較遠,如果需要路費、生活費,都是由這個基金會負擔。

孤兒院地處偏遠,所在的村莊共有兩千多個家庭,在那裏是沒有診所的,所以師父的孤兒院也承擔起診所的工作,附近的居民若是有需要看醫生、吃藥的,都會到孤兒院去。孤兒院固定在每個禮拜六舉辦義診,每次都能感應二十位左右的醫生前來義診。除此之外,附近還有許多更小、更偏遠的村莊,如果有人生病,也會到孤兒院請求幫忙,這些人因為出來一趟不容易,所以師父除了免費讓他們看病之外,還會提供給他們免費的午餐。孤兒院在成立之初,那時村莊的馬路還沒通,距離外面的大馬路有七英哩遠(目前已鋪設了五英哩),而村莊裡如果有人生病需要外送,師父也會幫忙,因此之故,基金會裡有多輛救護車,目的在可以支援急救,因為從勃固到仰光醫院至少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另外孤兒院還有十台車,如果附近居民有需要,都可以借去使用。

住持師父非常注重生活教育,尤其注重環境保育,師父認為,教育小孩除了教授知識,環保教育也很重要,所以他第一個教育小孩就是不能亂丟垃圾,吃飯的時候也必須吃乾淨,掉出碗外的飯粒必須吃乾淨。師父還說,如果在他的孤兒院發現了一個垃圾,就可以跟他要一百美金,可見對於環保教育師父是嚴格的落實。

另外現在因緬甸過度開發,所以政府鼓勵大家種植植物,師父在這方面也十分重視,師父擁有約一百多英畝的林地種植植物,並且讓許多出家師父可以去那裏打坐、禪修。每年師父會準備十到二十萬的樹苗來種植。二O一四年師父因為種植、保育森林而得到獎牌。

除了辦學,醫療,師父對於照顧老人家也不遺餘力,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因為這些老人家大多待在家裡,無法出門,只要有需要,師父也會給他們一些生活費,若是生病,也會請醫生去看他們,給予他們固定的藥品。目前照顧的約有兩百多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老人家。現在因為癌症發生率高,所以師父到處宣傳,希望在種植農作物時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盡量能用有機肥料,減少癌症發生率。

關於基金會的開銷,包括教育、醫療、老人照顧、救護車等,一個月的花費約兩千萬緬幣,金錢來源很多都是當地信眾的捐獻;這邊有個習俗,每個村莊都會有廟會,會請得道高僧去講解佛經,村民會供養師父,但師父沒有留下這些錢,而是將這些錢全部用在發展村莊上面,所以目前收支是可以平衡的。目前孤兒院內有十七位教師,每位工資是每月十萬緬幣。其他煮飯、打雜的共二十五位,每一位的工資每個月八萬緬幣。

暑假約有三百多位的小比丘、小比丘尼到師父的孤兒院來學佛學與禪修,如果他們歡喜自願留下來繼續學習佛學,師父便會把他們送到佛學院繼續就讀,而不是上一般的學校。目前有二十七位小比丘、小比丘尼在佛學院讀書。

師父之前去泰國、印度讀書,回到緬甸後,發現貧富的差距太大,生活水準落後,在世界排名倒數第二,所以想把人民的生活條件提升。而且想從下一代開始做起,從小孩子開始教育,灌輸他們各方面的觀念,慢慢培養起來,將來就可以改變緬甸。

對於佛教的發展,佛教是從印度開始的,但現在印度已經很少人信佛教了,所以師父也在印度建寺院,希望能將佛教的意義重新發揚起來。在印度的小沙彌,讓他們讀好書後,再帶他們來緬甸的佛學大學,學習這裡的佛法,學習完成後,再到泰國去講解佛教的意義,讓佛教能繼續傳承下來。

附錄

一個故事,聯合國給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題目:「對於其他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糧食」

歐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麼叫「短缺」

亞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麼叫「自己的看法」

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麼叫「請」

美國的小朋友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

世界上充滿了不同的孩子,生長在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境遇,所以也有不同的思維。我們需要走出自己的思維、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國家,去看待別的國家。

這趟旅程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在布施行善,但是真正的意義是,我們是來學習的。這些孤兒們看起來很可憐,可是卻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這種心靈上的富足有可能是我們在富裕環境下長大的小朋友所沒有的,這將使得他們成為我們可學習的境界。

在這幾天做善法的過程中,為什麼我們需要問他們問題?因為透過問問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了解他們的境遇,瞭解當地的文化和孤兒院情況,讓我們作為捐獻的憑藉。鄭發旺老居士留下的遺產不僅僅是錢財,也是給子孫們留下一個開智慧和眼界的學習機會。這應該是鄭老先生所樂見的。所謂的私財如土,公財如金,我們處理私人的錢財可以很大方,可是處理公家的錢需要小心謹慎。希望大家可以做到為人子孫盡孝道的心意,來擴大我們做善法的心念。

作者
最新文章
文章搜尋
關注我們
  • Facebook Classic
  • Google Classic
  • YouTub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